设置

关灯

第3218章 一门心思倡“学问”

薯莨纱作坊,专门经营兽皮加工与薯莨纱的生产,这就是他的学以致用,也就是真儒的立身,亦即:善于经营自己的家庭,善于谋生。

    不仅如此,他还远赴海外,寻找海外地新物种----请记住,他是农学家,他在海外寻找新物种,恰恰是农学范畴。而他寻找地物种改变了一场战争的走向,于国于民都有益,这就是学以致用导致地立德。有益于国有益于民,大贤德也!

    学以致用有什么好处呢,子曰:世人熙熙,皆为名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去。人活世间,不过图名利二字,这是人奋斗的源动力,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原始推动力。邓御夫那厮栽培的树苗卖给我了,我们是好朋友,那厮没有少收我一个铜板……别笑,其实我不怨他,这是他该得的。

    他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我为什么愿意付这份钱----版权法!我大宋不是有版权法么,我皇宋的版权法规定:谁创作的书籍,版权归创作。也就是说:利益归于创造。这叫谁创作,谁拥有----简单真理。

    邓御夫不辞辛苦远赴海外,他现新植物,依据规则:谁现,谁拥有。他是现,他想把自己现的草木命名做什么,我也只好由他。要是他哪天癫了,希望把苹果树命名为外婆的澎湖湾树,我也只能由他,而这个世界也只能由他----因为他有这个权力!天经地义的权力!

    我知道这厮,他卖给我的苹果树、苏丹草挣了大钱。他多有钱?我的人去非洲买树苗,说他在非洲建的农场,从边缘地带骑马跑到农场中心需要五天。具体那片土地究竟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从连州的边缘地带,骑马跑到连州中心,用不了五天----嗯,这就是邓御夫从学以致用中获得地利益。

    利有了,名呢?邓御夫在环州支援前线,受到陛下表彰,他还出了几本书,这些书带有详尽的非洲植物图谱,并详尽描述这些植物生长栽培技巧。它们所记载的知识必将成为我们的国家宝藏,并因此享有千古盛名。这一切都是学以致用。

    怎么学以致用,这就需要知行合一。有知识,需要转化成行动。这就需要我们多多思考。怎么思考呢?那就举个我在黄州的例子:我在黄州听说了印刷技巧,还见过老师用石灰粉刷房子。成为东坡雪堂。别人见了这个东西可能一顿感慨也就算了,而我却看到老师生活困窘,于是便想到用印刷术在布匹上、在盘子上印字印画。

    知行合一,就是应用你的知识触类旁通,让你的知识不再成为死读书。比如:别人只想到用印刷术印纸张。你能想到用印刷术在布匹上、在瓷器上印字;别人只想到用石灰刷房子、漂白桑麻,你能想到用石灰做建筑材料。修建起千年不可摧毁的城堡,或用石灰漂白纸张……这些就是知识的运用。

    世人熙熙,皆为名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去----邓御夫名利双收,实至名归。而我……嘿嘿,我为人很低调地,就不说了。

    最近我又在琢磨----诸位都知道我手下有很多一赐乐业人。他们当初向太祖敬献了帆布。多年来这个帆布没什么大展。但到了我手里立刻变成船帆布,变成布甲……然而。它还能做什么?

    我刚才经过连州时,看农田里有人浇地,他们使用竹管打通竹节,一层层接续给田地浇水。竹管比较硬,不能随地形弯曲,而且接头容易漏水,密封不好不可能长距离输送水,突然间我想到了帆布。这种布比较厚实,吸水后棉线膨胀,可以堵塞部分中间的气孔,难道不能做成水龙带?

    虽然这种水龙带也漏水,但它比竹管要好多了,尤其是这种帆布水龙带可以卷绕起来,随意搬迁。而水龙带之间的接头也好处理,随便两个金属卡子就能将接头连接起来,一节连接一节,可以随意长远,这难道不是方便百姓吗。

    竹管多麻烦,平常不好拆卸,一旦干裂就用不成

    -->>(第2/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