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百一十五章 无关正义

很明确:双方的主权、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不得因实施本条约而受到破坏。然而在其他方面,瑟尔泰无力执行指示。条约的条文是否逐条经过认真讨论也值得怀疑,因为里宾特洛甫的访问一定忙坏了苏联的高级官员。

    条约规定,万一遭到欧洲一个大国侵略或以侵略相威胁时,双方保证互相支援。苏联应以“优惠条件”向爱沙尼亚军队提供作战物资。萨烈马岛、希乌马岛、帕尔迪斯基港的海军基地和飞机场应以“合理价格租给”苏联使用。根据防务需要,苏联有权在这些地方驻扎人数受到严格限制的部队。一项秘密议定书规定,“为了预防和不使缔约双方产生卷入当前欧洲正在进行的战争的任何企图”,授权苏联于“战争期间”在基地和机场保持二万五千名军队。议定书还规定,在帕尔迪斯基基地建造期间,苏联海军可以使用塔林港口,为期两年。

    同时,双方还签订了一项贸易协定,规定把两国的贸易额增加三倍。

    苏联-拉脱维亚条约

    接着轮到了拉脱维亚。10月1日,拉脱维亚政府接到邀请,要它派代表赴莫斯科进行“磋商”。第二天,外交部长威廉斯?门特斯就到了那里。10月5日,他和苏联签订了一项互助条约。

    这次,斯大林和莫洛托夫都参加了谈判。在两次会谈中----总共只花了四个半小时----他们解释了所建议的条款以及为什么他们必须坚持其要求的理由,而门特斯则试图要对方作出某些让步。在第一次会谈后,他已毫不怀疑,这些建议的实质只能被看作“象是对付保护国的”。

    条约规定,拉脱维亚将把利耶帕亚和温次匹尔斯的海空军基地出租给苏联。此外,同意苏联有权在温次匹尔斯与皮特拉格斯之间建立一个基地,以保护伊尔别海峡。这样,里加湾的入口就处于苏联控制之下。根据一项秘密议定书,在整个战争期间,允许苏联政府在这些基地驻扎的军队,人数固定为三万。其他条文与苏联-爱沙尼亚条约完全相同。例如:万一遭到欧洲任何一个大国的侵略或以侵略相威胁时,双方有保证互相支援的义务;并明确保证,不得干预对方的主权或其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

    根据贸易协定,拉脱维亚与苏联的贸易额将增加两倍,莫斯科同意增加经过拉脱维亚各港口的苏联货运;拉脱维亚获得经过苏联领土运输货物的权利。

    门特斯使对方作了某些小小的修改。原先,苏联政府曾要求有权利在里加保持一支警卫部队,并要求在拉脱维亚驻扎一支数目稍多的苏联军队。没有什么其他的让步。莫洛托夫坚持原来的要求,而门特斯则抗辩说,这项条约不应使拉脱维亚人看来似乎是强人所难,成为加在他们国家头上的枷锁,成为他们自由生存的一种威胁。这时,斯大林----据门特斯报告----正在记什么,涂涂画画,踱来踱去,时而又从书架上取下几本书和几张报纸。

    苏联-立陶宛条约

    立陶宛的情况有些特殊。它与苏联之间没有共同边界。它与波兰关系之坏是众所周知的。从1920年到1938年,两国之间不仅没有外交关系,甚至铁路交通也中断了。自1920年泽利戈夫斯基将军发动政变以来,维尔纽斯地区一直是两国之间的主要争端,苏联这时根据1939年8月23日俄德秘密议定书,声称这个地区属于其利益范围。1938年3月,在波兰军队立刻入侵的威胁下,立陶宛政府同意重新开放立陶宛波兰边界,并与华沙重建外交关系。另外,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不同,立陶宛与德国的关系一直不好。1939年3月,立陶宛屈服于德国最后通碟的压力,把梅梅尔地区(克来彼达)归还德国。此后,它也没有象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于1939年5月31日所做的那样,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8日,苏联军队

    -->>(第2/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