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五十六章应许之地



    就如同黄老学说在西汉武帝之前一直占据着大汉统治集团的中心主导思想,但是为了配合自己的统治和对外政策的调整,汉武帝刘彻选择了更加适合他的儒家,这并不代表儒家要比黄老高明多少,只能说此刻儒家更加适合而已,如果儒家思想不被统治阶层利用成为愚民的工具的话,而是能够不断与时代共进更新其意的话,那么中国在历史上也不至于多次闭关锁国,以至于被坚船利炮敲开了国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一种思想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于操控者的意志,操控者想传达何种思维,何种意思给民众。

    林海疆认为观察一个民族的个性,不该从这个民族所在的国家综合实力去着眼,不需要看什么国家的展数据,不需要看这个国家拥有多少别国的外债,更不需要看这个国家在国际上花了多少冤枉钱,这一系列杂耍表演般的强国形象对于一国的普通国民来说除了浮云还是浮云,什么意义都没有!

    观察国民精神状态的最佳时机就是看这个国家在面临周边不稳定因素,应对挑衅俄领土需求、争端时候的表现,经济指数高,但是没有相应的武备支撑,说话都无法硬气起来,这一点林海疆可谓深有体会,他之所以敢纵横跋扈,就是因为他背后有一支横扫东南亚以及整个亚洲的帝国铁甲舰队。

    军事实力是政治的骨头,而强硬的外交态度则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最终意志,虽然林海疆的方式有些穷兵黩武的嫌疑,但是林海疆非常清楚,中华民族的血性已经被阉割了太久太久。

    中华民族需要重新振奋,但是这个振奋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不小心,就会使整个国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相反林海疆对于历史上狡猾的日本人会对中国野心不死,蠢蠢欲动蛇吞象的战略非常怀疑,日本人怎么会选择走上这条死路?

    不过林海疆记得特别是当外强中干的清朝北洋舰队访日之后,日本海军名将东乡平八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船再大、炮再粗、兵再多,但对于清朝来说,这一切都是白费。当时的中国人对这个异族政权没多少认同感,也谈不上为民族之崛起而奋斗,当兵对于不少清国官兵来说,无非是一门营生罢了。缺乏了上下一心的国民精神,再庞大的舰队在全国民族万众一心的日本面前只能一触即溃。

    多少年来,中国人想当然地默认了“先有大国,再有大国公民”的逻辑,却鲜有对这套莫名其妙的逻辑逆向加以思考,自己不拿自己当成大国国民,怎么会有大国的崛起?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最为基本的自信,那么这个民族又何谈振奋民族精神?

    余下的几天慈禧除了一次前往舰桥之外,都在作战室内,即没召见林海疆,林海疆也没前去请安,之前两人的一番交谈也仅仅存在两人之间,林海疆需要时间展建设,如果清廷对两广进行全面的封锁禁运的话,对于海南、台湾、印尼以至于旧港的展建设都是一个不小的干扰。

    林海疆曾经看过一些关于慈禧的研究资料和专家论点,慈禧的背景出身来说她对大清朝并无多少好感或者是忠诚,大清朝对于她来说只不过是一件保障她可以安稳享乐的工具和保障,所以才产生了宁予外不予内的极端做法。

    林海疆相信人的性格、思路、理想不是一天形成的,但是这些都是会随着身份、时间的变化为之变化的,不过这些变化都需要有一个基础,从根基上看慈禧的话,无疑慈禧是一个极端的务实的功利现实主义者,老娘我自己享受够了,身后事情你们自己担待去吧!

    从这一点林海疆判断他昨天的异地建国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动了她的心,竟管这个设想很是荒唐,但是林海疆坚信如果在强大的军事威压之下,在加上慈禧的绝对统治之下,还是有望达成的,如果能够达成的话,那么将会避免多少对内不必要的征伐?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