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百七十五章对满清最后一战(二)

策都有其的负面效应,一条政策施政的最终结果主要看的是政策本身的负面效应是否大过其的原本目的,对于政训工作和肃反清整工作林海疆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进行下去的,只不过在实施过程中要给予相当的监督机制,不能让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将其利用为清除异己的手段。

    在马车中,林海疆的思绪一刻也几乎没有停顿过,他最为有些头痛的则是帝国科研总署的单兵武器开发计划,这个计划是由戴辛所提出的,那就是要设计生产一种比毛瑟手枪威力要大,射程要远,精准度要高,如同轻机枪一样能够连发射击,但是单体武器重量要轻的武器,对于下面呈报的各种报告,林海疆进来实在有些头疼和应接不暇。

    林海疆知道如果自己不批准,那将势必影响到下面研发的积极性,而且研发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长期无限投入但是短期很难有成果和回报的项目,但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对研发进行投资帝国的财政又是无法承受,现在对于林海疆来说很多研发项目都只能咬牙勒紧裤腰带通过,到处挤出钱来,不过他同时也发现科研总署近期也是受到了帝国工业建设和农业水利恢复建设的影响,似乎工作态度也有些浮夸,很有一种一口吃成胖子的架势,就比如这次提出的所谓的人机功效理论,这些可以说是世界顶级的武器设计师们,比如马辛戴尔、戴辛、迪高都是经常与德国毛瑟兄弟公司的研究员进行联系的,他们所提出的所谓武器适应单兵作战需求的理念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美军依然还在完善,这就不仅仅是要造冲锋枪或者突击步枪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而且林海疆也不认为以帝国现阶段的冶金水平和精密加工技术能够制造出性能优良稳定性极高的自动武器?

    虽然,戴氏轻机枪取得了成功,但是只有林海疆非常清楚,帝国为了维持一线战斗部队中戴氏轻机枪的数量要投入多少的保障力量?以至于二线守备部队至今无法装备轻机枪,原因就在于由于金属冶金的问题还尚未能够完全克服,大约在一千二百发到一千五百发射击后,戴氏轻机枪的枪管、枪击、机匣等重要部件基本就超过了报废标准,其换装的费用可想而知,所以中华帝国的军费根本不足以大量制造装配寿命极短故障率颇高的自动武器,唯一的可能就是海钢德国方面援助技术自主开发的新型军械用钢的开发成功。

    不过在到底是人去适应武器,还是让武器适应人,在这个问题上林海疆一直在主导的都是前者,因为中华帝国的主导军事思想一直以来都认为人才是制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把人放在了优先的位置进行考虑,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必须要注重战前对士兵进行雅阁的操练和实行铁的纪律,军队的强而有力的指挥系统是建立在绝对服从命令的基础之上,下属对上级的任何命令均只有严格的履行和服从,在这种思想下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以人去适应武器不过是简单任务而已。

    林海疆从来都不去苛求所谓的特定的发展路线的问题,因为他清楚只有适应当前国情和自己实际情况的才是最好的路线,中华帝国在陆军方面的火力组成此刻可以说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是政权的领导人每日吃着与士兵同样的饭菜,一样睡在帐篷中,没有特定的豪华宫殿别墅,将国家各项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五拿来发展军备,对此林海疆只能感慨中国的老百姓实在太好了,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他们就会对你感恩戴德,林海疆非常不明白?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都会对于这些最底层的呼声视而不见那?尤其那些靠着造反农民起义建立政权的君王?

    所谓的江山如画不过是野心家们的狂想曲,真正的江山就在老百姓的心底林海疆望着不远处的难民营大门走下马车,今天林海疆穿了一套帝国普通山地步兵用于野战的迷彩战斗服,领口上挂着上校的军校,带着一干帝国元首府侍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