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四十六章 遗留问题也得解决(上)

    了清理这些临时性的机构,再成立一个临时性的机构们真是天下的一大笑话!

    吴永成知道,刘卫兵同志这也是度少年来已经养成了的惯性思维,促使他下意识地说出了那个提议。

    这也是中国官场自从封建时代起,就形成了的一种陋习:专门注重表面文章的修饰,他们不是在一些事情的内容上下功夫,而是专门着眼于形式上的东西,还美名其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结果就这么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演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官场文化。古人刘基《卖柑者言》一文中所指出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正是对那种官场内幕的深刻揭露。

    在吴永成马上制止了刘卫兵的这种提议后,王彪马上又是第一个附和,并且对刘卫兵提出的这个建议,脸上露出了感觉到很好笑的神情,那意思就是在说:这种幼稚的想法,怎么能从一个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长的嘴里蹦出来哪?!

    “还有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考虑一下。”县委副书记朱东升习惯性的、打开他的那个记载着全县干部基本情况的小笔记本,皱着眉头开口了:“清理了那些临时性的机构以后,那些以前雇用的临时工倒好打,无非就是让他们不挣那一份工资,再回到他们的家里。

    还有那些一般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各自再回他们的原单位;比较棘手的是,咱们地那些临时机构,行政级别也都是副科级以上地建制。在那些单位成立的时候。不少干部就是被提拔重用的,其中还有不少是正科级领导。

    单位解散了,这些有职务地干部该怎么安置?咱们县里的县直单位。包括下面的各乡镇,也没有这么多的空缺位置来安排呀?!”

    这的确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朱东升到底不愧为搞组织人事出身地干部,能把每一件事情,都想得面面俱到,可以说是算无遗算、滴水不露了。吴永成有些佩服地望着朱东升:这是一位称职地大管家。所谓学业有专长,而朱东升的这种专长。却是他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磨练出来的。

    对于朱东升说的这个事实。吴永成也是非常清楚的:从几千年以来,中国的官场上,就有了一种熬年限、攒资历地历史,无论你能力是否胜任,只要你在某一个位置上熬够了多少年,嘿嘿。没有功劳,那总也有苦劳吧,安慰性的你也得给他一个相应性的职务。

    吴永成不敢打包票说。那九十五个临时机构中有多一半地副科以上领导干部,是这么上去的。但他知道其中肯定是有相当这样地一部分人的。

    封建社会的那会儿,还存在着一个“丁忧”遵制地问题。即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这个制度称为称“丁忧”。起源于汉代。这个制度特别规定:凡官员有父母丧,须报请解官,承重孙如父已先亡,也须解官,服满后起复。夺情则另有规定。清代更是规定,匿丧不报者,革职。而到了这会儿。只要是你能当上一官半职的,就形成了一种“只能上不能下”的怪圈了。别说是你把他地那个小职务给免了,你就是把他安排到一个次一点的单位任职,他也就会觉得天就要塌下来似的。而社会上的舆论马上也就一边倒的向着他,只要他原来不是一个恶棍,哪怕他一事无成、近似于弱智!!

    “是啊。我之所以再三强调,要多这个问题慎重考虑,就是因为这个事情里面,牵涉的问题太多了。它不是说一句话、下一个文件,就能圆满地解决了的。我地同志们,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呀!”县委书记岳岚苦着个脸,用钢笔瞧着自己面前摊开的笔记

    眼看着原来已经定好的格调,马上就要因为这个突然冒出来的难题,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吴永成有点着急了。正想开口说话地时候,王彪把手中拿着的钢笔,往桌子上一摔,愤然先开腔了: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