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十三章 有人投奔来了

    吴永成在来南德县之前,本来是想把他的饲料加工厂,建在南阳沟的。

    南阳沟镇是南德县最大的一个乡镇,光人口就有八万多,占了南德县人口的十分之一,又是南德县最为贫困的一个乡镇。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南阳沟更接近与j省相邻的两个省份,便于以后饲料向省外拓展。

    但在看了李晔等人提到的县委党校闲置的校园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这个场地给吸引住了。

    应该说,即使这个原来的县委党校不再做任何的修缮,只要把机器设备运进来、安装调试完毕,就恶意开始正常的生产运行了。

    有的读者可能太理解,认为县里的一个党校,怎么可能会占地二十多亩,是不是生了笔误了。

    其实不然,前文已经做了介绍,这个县委党校占用的是以前的“五七干校”,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面积。

    说起来,“五七干校”其实也是一个时代的政治产物。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贯彻**《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一个特定的场所。

    早在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在给**的信中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

    之后,一九六八年五月七日,黑龙江省在纪念**的五七指示表两周年时。把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开办一所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这就是最早的一所“五七干校”。

    一九六八年十月五日。《人民日报》在《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编者按中,引述了**地有关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

    随即,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都纷纷响应,在农村办起五七干校。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文教科技战线地大批干部、教师、专家、文艺工作者等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到五七干校参加体力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当然,在“五七干校”参加锻炼的干部中,还有一批特殊的学员。那就是当时被打倒的一大批的老干部。

    “文化大革命”中,批斗干部的热潮过去之后,有大批干部被关进了“牛棚”。

    但是,随着当各造反派把注意力转向争夺本单位、本地区领导权的时候。大家谁也顾不上管“牛棚”了。

    何况,谁管“牛棚”,谁就要花费人力,还要承担被关押者自杀或者逃跑的风险。于是,各造反派开始相互推来推后谁也不管了。

    被关在“牛棚”里的干部,到底往哪儿安置?这在当时还真是一个大问题。

    当时,许多地方地负责人,包括接管一些单位权力的军代表、工宣队负责人,都纷纷向上反映这一问题。请示如何处理关在“牛棚”里的干部。

    最后。随着柳河“五七干校”的成立,这个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可以把他们也送到干校去进行劳动改造呀!

    于是,各地纷纷仿效柳河“五七”干校,办起了许多干校。

    中央各机关,包括中央办公厅,也都在外地寻找地点,分别办起了各自地“五七”干校。

    一时间,“五七”干校在全国到处“开花”。

    既然有这么多的人下来进行劳动锻炼、改造,那这个“五七干校”。也就自然不能面积太小了。

    直到一九七九年的二月十七日。国务院出了《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此。“五七”干校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6续消失。

    这也才给吴永成留下了这么好的一个生产场地。

    那二十多亩,也只是指原来“五七干校”所占院落的大小,还不包括周围大片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