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一千零二十三)华夏航空母舰的攻击试验

了深渊之中。

    这简直就是另外一个巨大而可怕的蝴蝶效应。

    由于得到了来自盟国方面的物资接济,加上同中国关系的改善使俄国可以从中国购买大量的物资(花的都是英国和法国的贷款),俄国犀牛的体力以惊人的度“恢复”了过来。从波罗的海至罗马尼亚边境绵延12oo公里的俄国战线,出现了三个庞大的俄**团,这些俄军的总数达到了134个师,分别由三位久经沙场的俄国将军指挥。北线的俄**团由库罗帕特金指挥;中线的俄**团由埃维尔特统率;南线的俄**团由勃罗西洛夫管辖。和俄军对峙的则是北线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所部德军,巴伐利亚王子利奥波德所辖德军在中线和中南线与俄军对峙,弗雷德里克大公率领的奥匈帝国三个军部署在南线。由于凡尔登的消耗战开始,德军已经从东线抽调或转移走了几乎所有的后备军和增援部队以及实际上全部的重炮。在普里佩特以南的整个战线,包括全部加利西亚和布科维纳,没有一个德国师留下来支援奥匈帝国的军队与勃罗西洛夫的俄军作战。

    最初按照协约国的总体作战计划预定,7月1日为协约国各军在西线和东线同时动总攻的日期。但是法军在凡尔登所受的明显压力和意大利从特伦蒂诺出的求救声,导致协约国再次恳请沙皇在可能的条件下提前出兵。于是在6月4日,进行了难得的3o个小时的炮轰之后,勃罗西洛夫出动了1oo多万人的大军,猛攻普里佩特与罗马尼亚国境之间35o公里的奥匈帝**队的防线。奥匈帝**队面对俄军的这次凶猛的进攻毫无准备。由于东方的战线漫长而松散,根本不具备西线所有的火炮群高度集中、有复杂的防御工事系统、连成一体的机关枪火力区、密集的公路和铁路网给前线提供给养并能将成千上万的后备兵力在数小时之内投入任何受威胁的地点这些条件,加上奥匈帝**队本身又是一支多民族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其中还夹杂着无时无刻都希望奥匈帝国马上崩溃的大量捷克军队,结果当俄军猛攻加利西亚的工业府科韦耳和伦贝格时。奥匈帝**队开始全线溃散。

    勃罗西洛夫所取得的胜利使俄军总司令部感到惊讶,因为没有一个人对他的进攻抱有信心,因此当然也就没有人考虑为他准备必要的后援,当俄军的攻势开始放缓时,筋疲力尽的俄军已经差不多俘获了2ooooo人以上的俘虏。俄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进抵喀尔巴阡山的山口。如果勃罗西洛夫能够得到增援兵力和必要的补给,俄军的这一次大规模进攻很可能会使“二元君主国”就地垮台。

    华夏共和国驻奥匈帝国助理武官王婉华上校给6军部的报告这样写道:

    “……俄军3月份在立陶宛动的攻势失败之后,除了一些小规模的零星战斗,俄国战线一直保持着安静。……据我们的观察,俄军遭受重创之后,其战线恐怕经受不住当时与它对峙的德奥联军动的任何进攻。……奥军总参谋长赫岑多夫将军对外宣称,‘俄军在加利西亚所动的进攻,在奥军获悉其来犯时起的4至6周内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希望。俄军的集结至少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这是他们到达这一地区所必要的准备时间’。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俄军的此类调动的迹象还没有被奥军现,更不用说正式宣布现俄军的此类调动了,奥军总参谋部的紧急求援电报即于6月5日到达德军总司令部……”

    “……俄军在勃罗西洛夫(此人精于用兵,当年曾与我军交手)的指挥下,已于前一天以奇袭的方式全线出击,从卢茨克以南科尔基附近的斯特尔河河湾直至罗马尼亚边界。在较短时间的炮火轰击之后,俄军便冲出壕堑向前冲击,然后在少数几处他们不嫌麻烦的地方集结后备队,再组成新的进攻的军团。俄国人的作法让我们感到奇怪,我们甚至觉得这不单纯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攻,而且应该说是一次大规模的侦察行动。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