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45章:中普携手

皇宽厚还是在普鲁士说话有份量的是首项俾斯麦?这要是放在国内,帝国皇帝八成要拍桌子了,看来这普鲁士的朝局得回去好好研究研究,但不管怎么说,俾斯麦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尚未统一的普鲁士无论是资源、工业还是舆论,都不足以承担联盟的责任,而且王财也明确交待过,帝国政府不会为普鲁士的统一投入太多的精力,结盟的提议也是颇让王闿运为难地,于是便道:“俾斯麦首项说地非常有道理,我认为可以将我们的约定形成一个密约,这样即能统一双方地行动,又避免提前让英、法有准备。”

    王闿运的提法让威廉一世和俾斯麦都很满意,签订密约确实可以约束双方的行动,确保双方的权力,经过几番沟通之后,俾斯麦代表普鲁士政府,王闿运代表中华帝国政府在柏林签订了《柏林密约》。这份密约的主要内容包括:1、中华帝国政府在普鲁士统一战争开始后,全力支持普鲁士,在普鲁士提出请求,并且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向印度、越南的英、法军队以及俄罗斯国展开积极行动,以策应普国的军事行动;2、如果普法宣战,那么中华帝国政府有责任在亚洲采取相应的牵制行动,3、普鲁士在矿山、冶金、金融、法律、铁路、机械制造、造船七项上向中华帝国提供技术支持,并鼓励普鲁士商界前往中华帝国投资;4、选派优秀学者赴华讲学,并帮助中华帝国政府兴建三所综合大学。除了这四条主要条款以外,双方还议定在普鲁士统一后,继续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柏林密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普两国进入了全面合作的时代,虽然这并非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军事同盟,但其中的一些条款已经把中、普两国紧紧的连系到了一起,王闿运并不知道自己的皇上对于这份条约是否满意,但是对于这位帝国首辅来说,王闿运认为是比较合理的,主要条款中对于帝国政府的责任要求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普鲁士发起统一战争后,帝国政府将要采取的牵制行动并没有约定行动的强度,全面开战叫牵制,小股士兵的越境袭击也叫牵制,而且在他看来,牵制就不是主要战场,就不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事实上俾斯麦还提出了一条,只不过王闿运没有答应,俾斯麦极力劝说王闿运答应在可能的普法战争中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并答应在击败法国后,由中华帝国继承法国在亚洲的所有殖民地。这项条款若是王财听到的话,十成有九成就要一口答应下来,但是王闿运不像皇帝那样对普鲁士有信心,他担心如果普鲁士失败,那这一款内容必定要激怒法国而给帝国带来麻烦,因此犹豫再三还是拒绝了。

    密约签定后,俾斯麦举办了一个大型的酒会,并邀请了许多普鲁士工商界的人士参加,这些商人都意识到王闿运是个大主顾,纷纷借着酒会向王闿运介绍自己的产品,而王闿运也是来者不拒,酒会结束肚子没有填饱,方方面面的资料到是拿了不少。在柏林休息两天后,俾斯麦亲自陪同王闿运前往他的家乡福里德里斯鲁参观,一路上王闿运充份体会到了发达的铁路网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当俾斯麦得意洋洋的宣称他只要两天时间就能让驻防东、西两面的军队换防时,更把帝国首辅听的震惊不已,相比之下帝国国内的铁路实在太落后了,不但铁道线路有限,甚至连机车也不多,军队的调动大部分仍是要靠士兵的两条腿,这让王闿运对于普鲁士军队的动员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战时这些资源能够全部动员起来,那在几天之内将全国的精锐集中到了一个攻击正面上也并非是什么难事(事实上普法战争中,俾斯麦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击败了法国),忍不住一脸的羡慕。

    羡慕归羡慕,但是中华帝国毕竟太大了,要达到普鲁士这样的程度即便是皇上的十年计划能够实现,那也只不过能够让沿海省分有所突破而已,要想实现全国复兴,那非百年之力实在难以实现,想到这里王闿运又忍不住有些失落,忍不住向俾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