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七十五回 世界真是太小了

    明代的北京书铺及流动书摊,在大明门左右,以及考场、灯市、城隍庙的一些地方。到了清代初年,类似这种“市”改在了现在宣武门下斜街的慈仁寺。慈仁寺是明成化年间“周太后”为她一个出家弟弟吉祥建的寺院,庙很大,兴盛时有几百个和尚,几百顷庄田。清初有些文人学士常在这里借居。庙里有两棵古松,相传为金、元时旧物,后来老树死了,又补种了新的,故又称“古双松寺”。附近原有辽金时所建的报国寺,改建为慈仁寺后,当地人仍叫报国寺,故又并称“报国慈仁寺”。而早在辽代,今天的北京就被定为陪都,当时称为燕京。在燕京的东门外有一个叫海王村的地方,那里寺庙林立,客商云集,是一个繁华的去处,后来毁于兵火。元、明之际,皇家营建京城,在此设窑烧制琉璃瓦件,故得名琉璃厂。那时的琉璃厂,北起西河沿,南到臧家桥胡同,东自桐梓胡同,西至南北柳乡,这里烧制的五色琉璃,不仅装饰了京城的皇宫禁院,也成为寺观庙宇、达官豪宅的点缀之物。书肆、古玩业的发达使琉璃厂成了京城的文化中心:一是书肆、古玩店鳞次栉比,让人满眼生辉,松筠阁、二酉堂、文光楼、萃文斋、槐荫山房、博古斋等,都美名远扬。据不完全统计,到光绪初年,琉璃厂中的书肆有二百二十余家,古玩、字画店五十余户,真可谓“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二是琉璃厂还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卜居于此。

    每月的朔月以及逢五,就会有大量的商贾集结在琉璃厂附近进行交易,端的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断的传来叫卖声。

    “主公,听说您今天在金銮殿上把钱谦益给骂的吐血了?”罗振川贪婪的望着周围的人群,也不知道在望什么。

    “怎么,你也知道了?”李无庸一脸淡笑的打量着周围拥挤的人群。

    “主公,这您就不知道了,这京城里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不出一个时辰,满京城的人都知道了,主公,您的那番话简直大快人心,全京城的人都为之喝彩。”

    “你怎么知道全京城的人都高兴啊!”李无庸取笑道。

    “属下刚才还在大街的一个茶楼里,还有人称赞主公是个大英雄呢!”罗振川一见李无庸怀疑,连忙跳起来解释说道。

    “好了,好了,我们继续逛街吧!”李无庸连忙摆手道:“明天我会在朝廷上献上《千里饿蜉图》,把流民的事情给办一下,然后我们就回台湾,至于中原就让别人去折腾吧!我们坐观天下成败。今天我们就把京城逛一下,到下一次恐怕还要等到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是,主公。”罗振川闻言点了点头。

    “看看,那里有不少的书,还是蛮成旧的,也许是什么珍籍古版什么的,军师和顾炎武他们就喜欢这些东西了。”李无庸脑海里不由的想起几个书呆子看到这些珍奇孤本的委琐样子,不由的怪笑起来。

    “主公,你看那里,好象发什么事情呢!”罗振川碰了碰李无庸指着前方说道。

    “去看看?”李无庸望着前面一堆人墙,一时也来了兴趣了,拉着罗振川挤了进去。仔细一看,却见几个锦衣绣服年轻公子,四月份的北京还没有热到那种程度,这几个油头粉面的家伙,手上居然拿着折扇在摇,纨绔子弟,李无庸脑袋里一闪,而与他们发生纠纷的却是一个,一个洋人,一个五十岁左右的洋人,在他旁边的却是一位年轻俊秀的后生,李无庸见状,却也摇了摇头,因为那位青年后生虽然俊秀,却有些脂粉气。

    “老头,快点给钱,三百两银子。嘿嘿。”为首的锦衣公子嚷嚷道。

    “不就是踩了你一脚吗?还要三百两银子?你是在讹诈。”说话却是那为脂粉气的家伙,声音清脆,如同脆莺鸣啼。

    “女子?”李无庸眼睛一亮,这个时候居然有个年轻美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