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九十二章 珊之殇(下)

太后怒中掷御玺于地时,御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王莽败后,御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御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御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御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御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御玺属魏,三国一统,御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御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御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御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御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御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御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还别说,“御玺”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巨大的!它就类似于现代的传播媒介,没有它,就没有传播媒介对你的信任,自然也就得不到人民的信任!

    那时候的人可不像现代人那样知道“君权神授”是瞎胡说,他们还是非常相信“天命”这种说法的!所以往往拿到“御玺”一方诸侯都可以凭借这方“御玺”宣起一场生灵涂炭的兵刀之灾!大唐帝国的开创者唐高祖李渊就深受这种“御玺力量”的困扰。【要找最新章节?就上】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反隋,当时天下已经大乱,所以有没有“御玺”都无所谓,反正是天下“苦隋”久矣!可但等隋炀帝猝死之后,天下诸侯都开始争夺天下之际,李家作为大隋王朝的将领,其“反叛旧主”的头衔让李渊初期非常难受,后来夏主窦建德宣称自己得到了“御玺”,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誓师讨伐李渊!

    一开始李渊对此还一笑了之,可没想到,“御玺”的影响力巨大,窦建德是一呼百应,李家好不容易打下的中原地盘眼看就要被窦建德吞并!幸好,李世明这个马上皇帝精于战事,几个漂亮的伏击彻底击溃窦建德的“百万大军”,并顺势夺了他的“御玺”!

    然而事后发现,这方“御玺”竟然是赝品!这对本来想借助“御玺”影响力来扩大自己地盘的李渊来说本来是不利的,但是李世明却借此机会宣称自己拿到了“御玺”!这个反间计使用的恰到好处,于是天下人“赢粮影从”,李世明从西打到东,从北打到南,一路所向披靡,一统了天下!

    这场战争让李世明意识到了“御玺”的强大能量,于是调动了全国的力量搜寻“御玺”。最后查出“御玺”为陈朝武帝带到了突厥,于是为了这个“御玺”,李世明出动了二十万铁骑踏平突厥,夺回了“传国御玺”!可是到了唐末,唐末帝李珂“抱玺”**之后,“传国御玺”消失在了世人的眼中!

    宋绍圣三年(公元1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