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一三章 渊源

相依而行,相互间还不时发出几声笑骂,看得因老胃病而不能喝酒的陈炯明眼都直了:

    “一个是湖南督军,一个是河南督军,均为当世公认之名将,谁能想到远隔千里从未有过任何交集传言的两人,私下里竟然如此亲密无间?而且还有如此坦然率性的一面!”

    来到简洁雅致的书房坐下,精于茶道的陈炯明终于领略到了萧益民传遍天下的茶艺,陈炯明喝下一杯幽香延绵、清碧如玉的君山毛尖茶,顿感全身放松心情愉悦,大赞几声之后望向边上一位身穿小兵军装的十二岁少年:“益民,这位英俊的小哥是?”

    “我大舅哥的大儿子,名字叫刘承铭,白天在行营对面的荣军小学上学,课余给我当勤务兵。”萧益民笑道。

    五官清秀酷似父亲刘秉先的少年端正地向陈炯明敬了个军礼,然后上前小心端起水壶,后退一步原地转身去添泉水了,走出书房前还是有板有眼一丝不苟,出去之后立刻一阵小跑,那里还有半点军人的摸样?逗得陈炯明和萧益民哈哈大笑。

    收起笑声,陈炯明感叹不已:“说起子承老弟,我这心里就倍感难过,他是个大才啊!他刚出现在广州大本营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他,后来听说了他的经历,再见识了他麾下将士的神勇,我就格外想和他交个朋友,只是……可惜了、可惜了!”

    一个“只是”,一个“可惜了”,区区五个字,道尽了无数复杂的往昔和恩怨纠葛。

    萧益民也唏嘘不已,给陈炯明添上杯热茶后,含笑问道:“竞存兄回师惠州之后,一直没有到广州担任军务会办职务,小弟多少也能理解竞存兄的想法,只是,再这么对峙下去,不但竞存兄二十年的心血会付之东流,而且更辜负了对竞存兄无比感念和拥护的广东千万民众啊!”

    陈炯明端起茶杯的手僵在半中,足足数息之后才缓缓放下,接着是一声伤感的长叹:

    “贤弟所言,我又何尝不知啊!只是浩劫过后,心神俱伤,此番要不是子桥兄从上海赶赴惠州,让我看清了势态,辨明了方向,恐怕我已经带上全家老小归隐南洋了。”

    萧益民不知道朱庆澜在这段时间里做过什么,但是一直通过军情局上海站了解到朱庆澜隐居法租界的情形,也知道朱庆澜与师兄徐维岳混在一起,还共同成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会,这里面肯定有萧益民的义父赵尔巽对他的教诲和指引。

    若是朱庆澜今天不主动前来,萧益民今后也不会主动前往,毕竟恩师赵尔丰的死,一直是萧益民心底里无法解开的伤痛,从当时的情况看,朱庆澜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所以哪怕朱庆澜后来出任了东北和广东各省的护军使、军务会办、代理督军、省长等要职,也在北京陆军总部待过一段时间,萧益民也没有主动和他联系,就连前一段段祺瑞来电征询萧益民的意见,想重新启用隐居上海的朱庆澜,萧益民也没有给出任何意见。

    但是今天朱庆澜来了,不但以师兄的身份主动登门,而且还带来了从未谋面的陈炯明,其中蕴含的真诚和襄助之意,让萧益民惊愕之后颇为感动,也有了重新扶持朱庆澜东山再起的念头。

    毕竟,自狼狈逃出四川后,痛定思痛的朱庆澜建树颇多,他在民政方面拥有不可多得的才华,其两袖清风、廉洁奉公的名声和深厚的资历,活生生地摆在世人面前,虽然很多人已经淡忘,但只要朱庆澜复出,全**政两界就没人敢忽视朱庆澜的存在和影响力,同时也会成为萧益民集团的一大助益。

    此刻听了陈炯明饱含伤感也露出丝丝不甘的感叹,萧益民很快联想到很多东西:

    “竞存兄年仅不惑,千万不能说出这么气馁的话……据我所知,广东民众特别是广东工商界,请求竞存兄主政广东的呼声日益高涨,竞存兄怎可辜负万民重托,轻言离去?再者,广东的政治环境已经没有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