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第三百三十五章:新的战略布局(一、二)
时看到的一张照片一个身穿破烂军装、草鞋的四川娃娃,背着老式汉阳造开赴抗日战场。也正如姜云衫说的那样,那些地方杂牌军虽然战斗力有限,但是表现出来的军人志气却是不容小觑,就例如说川军。
1937年日寇正策动大举侵华,全国抗战的呼声甚高,**中央明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刘湘认为,一致对外,可以转移蒋介石对准自己的矛头,决定改变拥蒋**的方针,联共结友,参与抗战。这年春天,他派张斯可为代表赴广西,与**代表及李宗仁、白崇禧签订了一个旨在“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川、桂、红协定》。此时的刘湘,ji于民族义愤和对蒋介石排斥异己的不满,积极准备抗战,要让川中子弟为民族、为国家争光。
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刘湘即电呈蒋介石,请缨抗战。同时通电全国,吁请一致抗日。8月7日,刘湘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力主抗战。他表示:“抗战,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回成都后,按南京政fu部署,蒋任刘湘为七战区司令长官,将川军编成第二十二、二十叁两个集团军,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副司令孙震,辖四十一、四十五、四十七军(由李家钰新第二十叁集团军由刘湘自任总司令,唐式遵副之,辖二十一、二十叁军。蒋先将从川北出川的二十二集团军调往山西,划入阎锡山二战区,当由川江出川的二十叁集团到达汉口时,蒋又将其划归程潜第一战区,拱卫南京外围。当刘湘到达南京时,他第七战区防区何在,任务是什么都还不知道,手下的川军就全没了,刘湘完全失去了对川军的控制,不久就病死了。刘湘死后,所部留川的五师二旅,十六个保安团划潘文华指挥,抗战时编为二十六集团军。抗战后缩编为叁个整编旅,分别划给了张轸、白崇禧和襄樊康泽,潘文华成了光杆绥署司令,后来一六四旅在襄樊被歼,部分歼兵逃回四川重组为一个团,潘将该团与绥署直属队合编为二叁五师,由其子潘清洲任师长,这成为了潘最后的家底。
川军是出川了,但是川军出川时却并不被人看好。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装备不足,缺乏弹药、给养和医疗设备,冬天在山西打仗时,士兵脚上穿的还是草鞋。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战中进行了无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这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地战绩。例如在内战中恶名在外的第一支出川抗战的川军,从淞沪会战开始,无役不从,是三次长沙会战的骨干兵团,曾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珠影山战斗中全歼日军第九hun成旅加藤大队。
川军二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全师四千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六百多人,伤亡85以上。
南京保卫战,川军二十一军防守南线,其中一四五师守广德,在优势敌人的围攻下,阵地失守,师长饶国华毅然率剩余仅一营部队冲入敌阵,以图恢复阵地,终因寡不敌从,身陷重围,弹尽援绝,将军不愿做俘虏,举枪自戕殉国。一四四师师长郭勋祺也在战斗中负重伤。
二十二集团37年底编入李宗仁杂牌军战区,参加台儿庄战役,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师长亲自指挥巷战,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王师长殉国后,所部官兵逐屋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腾县一役,一二二师五千余人几乎全部伤亡。在腾县以北的界河、龙山带布防之一叁一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打仗有输赢,可不能丢人.川军的122师在王铭章的领导下,在滕县全军牺牲。从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