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十一章 镇川保卫战

迫击炮排沿着蜿蜒的小路,爬上了一座小山头,而郭副营长和毛勇连长则率领加强连悄悄地进入了山脚处的出发阵地。战斗就发生在小山头前面不远处一条干涸的河滩上,距离小山头大约有两千米的样子。加强连尖兵班侦查得非常到位,按照戎瑞、郭副营长和毛勇连长的事先约定,加强连将在十五分钟后向敌军的后腰发起突然攻击,而戎瑞和赵凌云的迫击炮排则要对敌人暴露的集结地、重火力点以及指挥所实施火力打击。加强连这几天收获颇丰,在补充了缴获的机枪之后,每个排都增加了两挺,使突击火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加。

    赵凌云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手下的士兵布设迫击炮阵地,使戎瑞对他大为赞善,戎瑞很怀疑赵凌云是不是原本就是军校炮科毕业的,等战斗结束以后一定问问,这可是人才哟。赵凌云也对戎瑞大为佩服,他原本以为戎瑞只是一个文人,哪知道戎瑞提出的意见更像一个身经百战的指挥官一样。戎瑞提出,将战场区域从红军守卫的阵地前开始,依次向前延伸,划分为一个个方格,就像是棋盘一样。提前标定每一个棋盘格的炮击坐标,并且把每一个格子进行了编号,战斗中就能更加快捷和精确地实施炮火打击。赵凌云是个标准的军人,听了戎瑞的意见,二话不说,立刻按照戎瑞的意见作出了战斗部署。

    山脚下的出发阵地上的加强连已经开始向前慢慢地运动了,此时,前方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郭副营长和毛勇连长的作战经验十分丰富,虽然红军守军战斗得非常艰苦,但他们并不急于发动攻击。越过出发阵地的战士们显然很好地执行了隐蔽前进的命令,看得小山头上的戎瑞暗自点头。镇川的红军守备营加上意外增援的加强连,红军的兵力依然不如敌军的团级规模,突袭发起前的隐蔽性就显得格外重要,甚至关系到此次镇川保卫战的成败。

    由于加强连的出发阵地是在敌军的侧后,敌人根本就没有发现这支意外出现在战场上的突击力量。

    干涸河滩阵地上,红军战士们在勇敢地苦苦支撑着,他们面对的是敌军营级规模的冲击,若不是这一段河滩阵地的地形关系,只怕是阵地早已经被敌军突破了。红军战士作战从来都不缺勇敢战斗的精神,缺陷就在于武器弹药匮乏的制约。一般情况下,红军部队在作战时,每位战士配发的子弹只有不到十颗,有时甚至只有五颗,战士们往往是以近战和拚刺刀来弥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因为这种战法虽然顶住了敌人的冲击,但却伤亡较大。

    红军战士和指挥员在参加红军之前,大多是在田地劳作的农民,还有相当部分是来自城镇工厂和手工作坊的工人,基本上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尽管如此,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却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军事经验的缺陷。战士们和基层指挥员的知识素质虽然不高,但这并不能阻碍他们在战斗中形成自己特色的作战方法。战斗经验丰富的红军部队,一般会把敌人放近了打,也就是五十米的距离。五十米可以说是一条生死线,对敌人如此,对红军战士们来说也一样。在这样的距离上,战士们手中的单发步枪只来得及开三枪,过后敌人就冲到眼前了。老练的指挥员和老兵们一般只开两枪,等敌人到了二十米或十五米的距离上,就用早已拧开保险盖的手榴弹招呼,把敌人炸蒙了,就一鼓作气狠狠地冲上去,用刺刀把敌人压下去。在这种战法下,训练不足的敌军士兵往往会被红军部队的如虹气势打得溃不成军。战士们形象地把这种战法叫做一投两枪三刀,这就是红军赫赫有名的刺刀见红战法。

    国民党军的进攻部队是驻守在榆林城的陕军,中原大战后,他们被蒋介石的中央军收编了。敌人的这次进攻,红军虽然已经得到的情报,但敌人却突然提前发动了攻击,打了镇川红军一个措手不及。如果增援部队不能及时到来,镇川的失守几乎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了,这一点从敌军的嚣张气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