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十四章 延安,我的延安

    天刚蒙蒙亮,延河边异常清静,很少有人经过,只有早起的放养人赶着三五成群的山羊来河边喝水。在戎瑞看来,放养人放养鞭扬起清脆的响哨声,隐隐是此时最美的音乐。远处的山梁上,隐约有站岗的战士的身影,那身影衬着山后影射而来的晨光,仿佛是一幅精美的图画,也似乎在告诉人们,战争就在身边。当太阳轻盈地跳出山梁,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延河水面上的时候,远处部队营房响起的起床号声也传到了戎瑞的耳里。河对岸的山梁上,一座戎瑞极其熟悉的宝塔坐矗立在山顶上,神圣而又庄严。延安,这就是延安,我的延安呀!

    戎瑞和特别小分队是在昨天晚上差不多半夜的时候抵达延安城的,小分队的队员们好好休息一个晚上后,中央社会部和中央经济工作委员会的领导要今天上午和戎瑞会面,这是戎瑞来到延安之后的第一件大事。戎瑞不仅要向首长们汇报此次“送亲”行动的具体经过,还要转交北平市地下工委给中央社会部的秘密信件,是关于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书面回报材料。也许,首长们还要和戎瑞谈一下他在延安期间的工作安排,这也是戎瑞最为期待的。

    第一次来到延安,戎瑞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当激动的心情平复的时候,屋外已经可以听见公鸡打鸣了。戎瑞索性也就不睡了,想到延河边去走走。他看了看炕上的姜云龙,见他睡得挺香甜的,便放心地推门而出。

    延安虽说历来都是西北地区的重镇,但也许是千年以来的战祸,也许是高原贫瘠的原因,延安城并不大,城里的人口也不是很多,根本就没有中原地区小镇的样子。在戎瑞的眼里,延安和前些日子经过的庙沟门镇差不多,也只有一条大街。说是大街,其实只是一条泥路罢了,两边的店铺不是很多,镇上的民房也看得出这里的人并不富裕。民居大多是土胚房,也有一部分砖木结构的较好房子,大概算是城内的富裕人家了。延安城里人尚且如此,城外黄土山岭间生存的农村就可想而知了。

    城内的房子和街道显然是没有经过什么规划的,大多是沿路而建,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但也许是延安城比较小的缘故。这样的房屋布局,最怕火灾,万一碰上一场大火或者轰炸的话,损失就非常大,戎瑞心底暗暗有些担心。

    延安城是有城墙和城门的,虽然它的规模比不上高大的北平城,这还是因为这里在历史上就是西北军事重镇的缘故。别看这时的延安并不起眼,甚至有些寒酸,但据历史记载,延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的陵寝就安卧在延安境内的桥山之巅,被炎黄子孙尊称为“人文初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延安以其“边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战略地位,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许多中国古代名将在此大展文韬武略。明朝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就曾在这一带活动过,米脂境内就有李自成的行宫遗址。

    延河就在延安城外,还没走出城门口,就已经可以听见汩汩的水流声了。戎瑞加快了脚下的步伐,到了延安就一定要看看宝塔山,看看延河,再喝一口延河的水,这是他这次到延安的愿望之一。

    “老乡……啊……首长!”

    戎瑞一愣,原来城门洞口有个红军小战士正在那里站岗。小战士大约有十六七岁的样子,身材比手中的步枪高不了多少,脸上的稚气和和老练竟出奇地结合在了一起,完全是和他这样的年纪不相符的成熟,这是一副因为经历了许多战火造就的刚毅的军人气质。这位小战士大概是随中央红军长征来到陕北的吧,戎瑞心想。

    “你好啊,小同志。”戎瑞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也不必人家小战士大多少年纪。“叫什么名字,你那里人呀?”

    “首长好,我叫来云峰,贵州赤水县的!”小战士立正说。

    “嚯!看不出你是老战士了嘛,呵呵!”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