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十七章 低谷【第一更】

    二零零一年一月十日,冯晓刚的新电影《一生叹息》已经上映半个月之久,但仍旧持续着高票房和评论热潮。

    盖因这部电影引入全新的视角和观念,阐释了一个经久持续的热门话题,当然还有因为受好莱坞的香港电影的侵袭,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都希望“自己人”能够争口气,拍出高质量高水准的影片。

    所以冯晓刚的电影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他汇集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而今年广电总局也可谓打破常规,将刘忠明的《盛开的百合花》与冯晓刚的《一生叹息》一同送往奥斯卡组委会,角逐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小金人。

    提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不得不说它的起源和重要xing。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颁发给年度最佳非英语电影。包括老牌欧洲电影大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以及最近兴起的伊朗和印度,还有共和国、台湾、韩国、以及日本,每年有上千部影片,都会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决绝。

    奥斯卡最佳影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美国人的偏好,并不全具有经典xing,但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往往都会成为当年最好看的电影,而且无可争议。比如当年意大利电影大师费德里科?费里尼的《大路》、《卡利亚里之夜》、《八又二分之一》,英格玛?伯格曼的《犹在镜中》,黑泽明的《罗生门》,朱赛贝?托纳多雷的《天堂电影院》,弗洛里安?亨克尔?冯?杜能斯马克的《窃听风暴》,以及练的《卧虎?藏龙》。

    由此可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竞争的激烈,但是也由此可见外语片奖的重要xing,世界电影史上的电影大师们,几乎都在奥斯卡上证明过自己。

    该奖项的设立起始于一九四七年,前几年以奥斯卡荣誉奖的形式颁发给一些优异的外国电影,从一九五六年起,才正式成为竞赛单元。

    自第二十届奥斯卡设立最佳外语片奖以来,至今已经颁奖五十二次(第二十六届空缺)。

    五十二年年间,由共和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制作的华语电影只获得过七次最佳外语片提名,而最后捧得大奖的则只有台湾导演李安拍摄的《卧虎?藏龙》。

    最佳外语片奖项的设立,为大批非美国电影参与奥斯卡这个全球电影第一盛典,进而借力走向世界提供了最佳机遇。

    五十二年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选形成了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也在舆论的批评与赞扬中不断地变革。

    历史上,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最多的国家分别是意大利十二次次、法国11.5次(其中一部与阿尔及利亚合拍)、西班牙四次、日本四次和德国四次。

    业内经常批评好莱坞出身的奥斯卡商业味道太浓,艺术气息不够。不过,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得主来看,起码在这个奖项上,好莱坞仍然对艺术电影给予了很大的尊重。

    在世界范围内,最佳外语片奖有两个大赢家:意大利和法国。意法两国分别是两次著名的世界电影审美革命----“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新浪潮”的发祥地。

    获得首座最佳外语片小金人的电影《擦鞋童》正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经典的影片。

    史上获得最佳外语片奖最多的导演、拥有四座小金人的意大利人费德里克?费里尼,则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一派的领军人物。

    而一九七三年的获奖作品《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则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

    不过不得不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大陆,以一九九一年张毅谋的《菊?豆》为开端,一直到二零一一年,二十年间,共和国两岸三地制作的华语影片共七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不过只有二零零一年黎安的《卧虎?藏龙》获奖,可谓“七投一中”,中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