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91章 炒货厂启动

    说完了这事,不知怎么地,柳非又想起了羽绒服的价格,

    “对了,你那件羽绒服到底多少钱?”

    “这个……市场零售价160元……”

    “踏马的……”柳非忍不住爆了一句粗看,没好气道:“你给我一个出厂价。”

    “出厂价……”丁三坡没说出来,实际上,这个价格就是给罗家竹的价格,而罗家竹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是同样的数字,只不过单位不是华元,而是换成了美元。这个价格,在这一时期,还算是一个正常价格,七十年代以来,国际市场上,羽绒制品一向都是昂贵的代名词,由于原材料稀缺,英、德等国一度还曾开展过人造羽绒项目的研究。当然,九十年代以后我国一窝蜂开始羽绒出口之后的价格又是另一回事了。

    “要不,收您一个成本价吧……十六元……”

    柳非一下子瞠目结舌起来,都说工农业剪刀差,可十六元与一百六十元,这把剪刀上下开口的差别也太大了。

    良久之后,柳非才大叹曰:“好小子,社队企业新开设企业三年免税,这今后三年,你可发大财了……”

    “我丁三坡发大财就糟糕了,将来可是要挨枪子儿的……”

    “抱歉抱歉,说错话了……”柳非打着手势,勉强说道:“出厂价好了,成本价我拿着也烫手……”

    ※

    放寒假以后,丁大力不见轻松,反而一天比一天更忙。

    小舅舅那边的所谓“炒货厂”,一小麻袋一大麻袋的葵花籽正络绎不绝往刘庄大队装运。大队部的厂子名叫刘庄大队综合厂,顾名思义,所有的厂子都窝在一个地方,一方面,炒货厂有名有份在里面占有一席之地,而另一方面,因为里面的小企业多而杂,自然不会有人注意到更加不起眼的炒货厂。

    江南省的葵花籽种植,主要还是以农户自留地种植为主,生产队一级统一种植的极少。自留地种植,那就意味着粗放型种植,没有农技部门的指导,也就谈不上科学种植。后世的向日葵亩产量200kg以上,在这一时期是万万达不到的。若是照料地好一点,亩产或许能上百斤,一般而言,亩产基本上在九十斤到一百斤之间差不离。

    即便是如此,这些日子以来,刘洪民所收购的葵花籽却也不在少数,主要是社员种植葵花籽图的是一个解馋,而现在有人收购,无疑还能增加收入。尽管刘洪民压价压得低,一斤葵花籽收购价才四毛钱,但你若是和一斤稻谷一毛三分钱做比较的话,这个价格其实也还算可以了,毕竟这是副业收入,多少不论,图的就是一个积少成多。

    事实上,炒货厂的入行门槛极低,如果不介意产品品质与产量,只要买一口大锅,搁自己家里,也能够成立炒货厂。当然,丁大力对此是极端不屑地,他的思路永远要走在社员们的前面。

    比如说,刘瑜飞前来参观的时候,就曾提出,把葵花籽放铁锅里炒一炒,熟了就能够拿到市场上去卖,还怕卖不掉货?他还打比方,走单帮的货郎,一小包不足一两的葵花籽炒货,价钱卖到一毛钱一包,就这,还没有人讨价还价的。

    丁大力部分同意刘瑜飞的说法,越是小包装的,利润越是丰厚,后世买二送一、买三送一,不就图的是一个量么。丁大力说:“咱不和走单帮的货郎进行低水平层次的竞争,咱们不但要以质取胜,还要以口味取胜、以品牌取胜。”

    还别说,丁大力这一套一套的,还挺能唬住人。刘洪民问:“姐夫的意思?”刘瑜飞本当也想问这个问题,一听刘洪民先问了,立马闭嘴不语。

    丁大力憨笑说:“如果我告诉两位舅舅,这是我自个儿想出来的,您二位信不信?”

    “啊……信,当然信……是吧,瑜飞?”刘洪民失神了一小会儿,马上大声对自己的外甥表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