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百一十一章 亲自登门

    对赵国的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之后,下面就该进一步了解赵抗这个人了。目前虞允文只总结出赵抗这人守信、公正,而其他方面则一无所知。因为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同。要从这些差异极大的叙述中找出真相,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没有办法,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虞允文最后还是决定先借自荐和赵抗面谈一次再说,至于劝服赵抗这件事,可以等充分了解他之后再做。于是,虞允文便在赵抗例行接见各路人才的日子来到了招贤馆,结果他却发现赵抗根本没来,难道他招贤只是一时之兴吗?一问之下才知道,并不是停止招贤,而是为了提高效率,改成自荐者每人呈递一篇不超过百字的介绍自己的简短文章,然后赵抗再从中选择出对自己有用的人才予以接见,这样一来速度便可以大幅提高。

    事实上,这几个月里,赵抗已经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招贤上,虽然自己不堪的名声对其有较大的不利影响,但来自荐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不过赵抗很快就发现,这样每个人都接见过去,实在太消耗时间了。而且会造成大量人才由于运气不好,始终得不到面君的机会。

    于是赵抗便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要求每人写篇简短的自荐文章,因为赵国的行政风格是简单而高效,如果他们连这点都做不到,那么便没有留下去的必要了。不过考虑到,这样可能会忽略掉那些能力一般但眼光出众的人才,赵抗又加了一条,除了写自荐文章以外,也可以指出赵国治国治军方针与措施中的不当之处,一样不能超过一百字。

    事实上,虽然之前的招贤效率不高,但还是来了不少人才,其中口才机变出众的有三人,很适合做外交使节;能够胜任市长(赵国地方分市、县两级,行政主官称为长,与军队同,方便百姓理解,市长就直接对中央负责,目前他们的上司是赵抗本人,将来则是开府丞相。)一职的有二人,能够胜任县长一职的有十一人。至于能力稍差一些,但也能担任一些辅助官职的三流人才,赵抗则是采取写出短评后,让各级主官自行挑选的方法,收效不错。

    除了这些正规的人才以外,招贤还招到了一些“歪才”,比如一个叫金石的中年人,擅长模仿字迹,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即使以赵抗那敏锐无比的观察力,不仔细看的话也是分辨不出来的,更不要说其他人了。诸如此类的还有十几人,这些人在大陆诸国往往是不受重视的,赵抗则不然,只要有用,他便会留下,这些“歪才”们自然一个个感激涕零。

    虽然这几个月来颇有收获,但是能够胜任几个要职的大贤,却一个都没有。所以赵抗仍然不得不一人干几个人的活,每天只能睡不到二个时辰,要是一般人早就垮了。如果赵抗要求放低一点,他现在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可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赵抗始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所以他便只好继续劳累下去,直到有真正的王佐之才出现。

    除了忙于公务,赵抗还尽量挤出时间读书,他在建国后的第二天,就发布了一个诏令。他将自己看过的书籍目录列出,要求境内臣民如果献上目录以外的书籍,便可以受重赏,当然,也不是什么书都要,他同时还列出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在其中的书籍才收。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快就有数千册各式书籍献上,其中甚至还有一些是竹简,赵抗的知识量也因此而进一步增加。

    江晨星自认对赵抗很了解,但她怎么也想不通,明明是一个这么懒的人,怎么在工作和学习时能如此勤奋。赵抗的解释是“工作是没办法,目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能我来做,再苦也得坚持下去。至于学习嘛,我喜欢学习,所以并不觉得苦,我懒归懒,思考可是很积极的。”

    招贤的方式更改以后,赵抗的时间宽松了一些。虽然每天都要花点时间,看几十篇至百十篇自荐文章,但比起一个个接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