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因逼婚被迫离寡母,遇困境始知亡父讯

人站起来道:张婆,你说的我全都明白了,请你回去转告王夫人,我们是寡母孤女,身世寒薄,如果不知分寸,高攀贵亲,恐惹人非议,请考虑他人,别择佳偶吧。张媒婆还要说话,苏夫人对粟妈道:粟妈,张婆为小姐的事辛苦了,拿一串钱送她出去。粟妈正等这一声,领了夫人的令,便连拉带搡的把张媒婆推出了门,那张媒婆见主人发话逐客,不能不出,又见有钱拿,便只好出来,拿了那一串钱,从门口出去,往王镇长家来了。

    粟妈出来关门,看着张媒婆的身影冷笑,苏忆荫因担心母亲和粟妈,见疯子王婆没出来,便一直等在院子里,后来见粟妈领了王婆出来,王婆手里竟还拿着一串钱,她已迷惑不解,娘为什么要给疯子钱呢,是给钱她才肯走吗,还是说她本来就是来讨钱的,就像那些到这里来讨饭外乡人。这时又看粟妈站在门边冷笑,更不解,走上去问:粟妈,你笑什么呢。粟妈见是苏忆荫问,摆手笑道:没什么,走完关上门便去厨房准备午饭,留下苏忆荫在院中纳闷。却原来粟妈见夫人不但没有责骂王婆,反而要拿钱送她,心里气不过,嘴不敢说,便将早上买菜用掉了一百钱的那串给她,粟妈见王婆子拿了掂了半天,竟也不知,还喜滋滋的出了,所以站在门边笑她。粟妈进来干了一会活,苏忆荫进来,也不出声,坐在灶口前一张矮椅上发呆,粟妈看了,道:小姐又想来帮忙烧火吗。苏忆荫没说话,出了一回神,又开口问道:粟妈,你说外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粟妈笑道:小姐心思真是动了吗,说完又知道苏忆荫不知这些事,只这一句,并不多说,却走过来,摸摸苏忆荫的头发,道:若是真让小姐一辈子在这镇上,真是委屈了小姐。

    花开两枝,各表一端,且说那张婆到了镇长家,把在苏夫人的话添油加醋对王夫人说了一通,王夫人听了大怒道:怎么她还不肯,难道她忘了十几年大清早她狼狈慌张跑到镇上来的时候。那时别人都说她来历不明,力主报官,不是我力保她们孤儿寡母,实在可怜,也不像坏人,收留她们母女,给她们一块容身之地,她们就有现在安稳日子,她女儿就能成人。我的侄子虽是乡下人,却也是一方的财主,怎么就配不上那个苏忆荫,招她进门当夫人,那是高看了她。又对张婆道:其实我侄子并不肯,是我看她们母女还老实,孤身在异乡怪可怜的,一心慈悲想给她们个富贵出头的机会,谁知她们还不愿意,也不掂掂自己的斤两。张婆一头听,一头在旁附和:是呀,是呀,不过,我看那丫头倒老实,只是母亲心气高些,看样子也像是旧时大户人家出来的,所以如此吧。王夫人听了,鼻子里冷笑一声道:就算是旧的蒙古皇帝如今也不知被赶到哪里割草放羊去了,她还蹬鼻子上脸的跟我摆架子,我早就看出她们来路不正了,多半是元逆贼子,我心里有数只是不说而已。那张婆听了连忙摆手道:天老爷,可不敢乱说,她们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真有什么不妥,不但镇长老爷晦气,这一镇的人也都脱不了干系。王夫人听此话,显然害怕,只道:所以说我的心太好,不知帮了人家多少,可有一个知情报恩的。张婆听了就势问:那这件事怎么办呢。她不能白收苏夫人的一串钱,自然还是要帮她说话的。原来这王夫人的侄子人品恶劣青镇无人不知,前两任妻子就是被他虐待至死,他三婚还要家世清白的黄花闺女,这镇上谁有好闺女肯嫁给他,因此找王夫人商量。王夫人想,这镇上除了苏家母女既是外乡人,在本地无根基,又是女流之辈,自然也无甚见识,因想强说这门亲。她原以为这件事轻而易举,料苏家就算不愿意也不敢当面拒绝,因此在娘家许下硬话,谁知苏夫人竟然回绝,她面子上下不去,思量半天,突然笑道:其实这门亲我侄子并不肯,是我看她们母女还老实,孤身在异乡怪可怜的,一心慈悲想给她们个富贵出头的机会,谁知她们还不愿意,难道还叫我们上赶着她们,也只好算了。张婆听

    -->>(第3/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