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七情之虹-眉毛

    细长如弯弯的新月,眉头由内眼角的正上方起始,两眉之间为一只眼睛的距离。

    古人将眉毛称为“七情之虹”,因为它表现出不同的情态,并使脸更加具有立体感。古代诗词中也有很多关于眉的描写,如白居易的“芙蓉如面柳如眉”“黄金不惜买蛾眉”等等。中国古代眉毛的形态变化很多,可以反映出当时妇女的审美观,如秦朝时流行“蛾眉”,汉代崇尚“八字眉”,唐代以柳眉和月眉最受青睐,。明清则以纤细弯曲的眉为主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眉的定义:眉是位于眼眶上缘的一束弧形短毛。眉头起自眼眶内上角,沿眶上缘向外略呈弧形走向,外侧端稍细为眉梢。眉的中外/3处为眉峰。眉毛在面部审美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眉的位置:眉头的标准位置是在内眼角与鼻翼边缘的连线上;眉峰则在当两眼平视前方时,鼻翼与瞳孔外缘连线的延长线与眉相交的位置,为眉弧形的最高点。眉梢则在鼻翼与外眼角连线的延长线与眉相交处;另外眉头与眉尾应该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眉毛的类型:眉型的分类一般按照眉腰的走行弧度分型。

    平直型眉:眉头、眉腰和眉梢走行平直。

    长弧型眉:眉峰在眉中外/3处向上向外挑起,眉弓较高,眉毛弧度长,给人清秀善良的感觉。

    柳叶型眉:眉的走行弧度笑,两头尖,中间粗,是中国传统受喜爱的眉型,给人以端庄秀美之感。

    上挑型眉:眉腰和眉尾向外向上扬起,给人英武勇猛之气。

    下斜型眉:又称“八字眉”,眉型走行向外向下,眉头高,眉尾低。给人一种哭愁相。

    眉毛的修饰:修饰眉毛可以通过修眉、画眉、文眉等方式在视觉上改善和弥补眉毛的缺陷。

    修眉:先用热毛巾热敷眉部,使毛孔张开,避免拔眉时的疼痛,然后用棕色眉笔画出与脸形相协调的眉型框,用拔眉镊子将眉型轮廓框外的散眉快速拔除,注意要顺着眉毛的生长方向拔。完成后用冷毛巾冷敷眉部,使毛孔收缩。

    画眉:比较稀疏或眉型需要弥补的眉毛,一般用黑色、棕色或灰色的眉笔、眉粉勾画。眉型设计时一定要与脸形搭配,如圆形脸不适合画细短眉,应该将眉头稍靠内一点,拔眉峰向外向上抬高,眉型稍粗。而窄长脸的人,眉梢则要画长一些。

    文眉:如果对自身眉毛不满意又怕麻烦的话,可以选择文眉、绣眉的方式。

    眉毛的审美要求是与不同时代对美女的总体审美要求相一致的。

    中国在先秦时期流行阔眉和细眉,而且以长为标准。“蛾眉”就是长而弯曲的,“蛾似黄蝶而小,其眉勾曲如画”。冈云凤《毛诗品物图考》载:“蛾,蚕蛾也”。“蛾眉”本身的形状,就是对蚕蛾触须的模仿。古人始画蛾眉,在眉下点几个妆饰点,即象征蚕卵又表明女子身份。

    眉毛美的观念成熟于六朝,“黛眉”是魏晋南北朝女性美容化妆的主要手段,这时期仍延续前期的蛾眉与长眉。《妆台记》载:“魏武帝令宫人扫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头而细长,谓之仙蛾妆;齐梁间多效之。”《中华古今注》亦云:“魏宫人女子画长眉,今作蛾眉惊鸽舍……梁天监中,武帝召宫人作白妆青黛眉。”汉曹植的《洛神赋》亦有“云譬蛾峨,似眉联娟”的赞辞,可见长眉仍是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晏几道《浣溪沙》中有诗曰:“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不将心嫁冶游郎。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弹泪说凄凉。”在这首诗中斗画长指画长眉来同别人争妍比美。语本唐秦韬玉《贫女》诗:“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眉型千变万化,但有一个基本标准:眉头应由内眼角的正上方起始,两眉之间应有一只眼睛的距离,倘若离标准眉型相差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