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古代礼俗

订盟缔约时要举行“歃(sha)血”仪式歃血就是在嘴唇上涂牲畜的血表示诚意。如《毛遂自荐》中毛遂命令“取鸡、狗、马之血来”然后对楚王说“王当歃血而定从。”

    古文中常提到的“九宾之礼”是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

    5、冠礼和笄礼

    古代男子二十岁结戴冠表示成*人叫“冠礼”。二十岁也叫“弱冠”如《祭妹文》:“予弱冠粤行。”女子十五岁始梳成髻加笄(簪子)表示成年。成年便可结婚。

    6、跪拜礼及其它

    3古代礼俗

    古人很讲究礼貌要求冠正衣洁举止温文尔雅。礼貌就是彬彬有礼的样子。不戴冠或戴冠不正属于不讲礼貌。当众免冠则是用来表示请罪、谢罪的动作。

    交往拜谒时要行礼。“拜”的意思是对人行礼。由于身份、亲系、场合不同行礼的动作、轻重都不一样但统称为“拜”。所谓“再拜”就是拜了两次。跪下两手相拱至地、头伏在手上叫“拜手”;跪拜并伏在地上叫“拜伏”;恭敬地跪下行礼叫“拜倒”。跪下并以两手扶地叩头叫“跪拜”;稽是最隆重的拜礼跪下拱手至地头碰地多时停留后再起身;“顿”是跪下叩头但时间短暂头触地即可;作揖是最轻的礼也就是拱手礼行礼时立正身略俯折双手合抱高举自上而下引至胸前为止。

    拜见时往往有见面礼物如刘邦赴鸿门宴时持白壁一双献于项王玉斗一双献于范增。见面时的礼物叫“贽”。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官员互相拜访时要“投刺”“刺”就是名片。

    就座时尊者先坐居于上位者后坐居于下位。古代的“坐”是与“行”相对的最基本的表示止息的方式: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古代起初尚无椅凳坐于席(草垫、竹垫)因而称“席地而坐”这个成语在现代已经是泛指坐在地上。宴饮之时要求尽量靠前坐;以免食物玷污座席。非宴饮之时要求尽量靠后坐以便与别人拉开距离表示谦恭。坐的时候要保持谦恭之态往往挺直腰身端坐谓之“正襟危坐”。如果把坐姿改为两膝着地腰股伸直则为“跪”这种坐姿往往表示谢罪或对长者的尊敬。“长跪”与“跪”意思接近区别在于长跪比跪时直腰挺身的动作更为明显。长跪又叫“跽”一般表示因受惊吓而耸身如《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箕踞”又称“箕坐”是指臀部着地两腿前伸叉开成畚箕状。这是一种轻慢无礼、带有侮辱性的动作。如《荆轲剌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古人的坐具有筵、席、床、榻等。筵一般用蒲苇等粗料编成较为长大。席一般用竹篾等细料编成四边用帛围缀做工较为精致。筵和席常合在一起用筵先铺放于地席则放在筵上面。最初设筵席只是为了坐只是古人一种就餐方式到了隋唐椅凳出现了人们进食时不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椅凳上伏桌而食。于是“筵席”意义改变不再指坐垫而是指宴饮的酒席了床和榻都是高出地面的坐具有足、可坐可卧。

    7、位次

    中国古代的官位以右为尊(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因功升迁“位在廉颇之右”因而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朝堂上的位置以东为尊以西为卑。封建社会重文轻武文臣列于东武臣列排在西。

    古代的屋舍方位以北为尊北房为正房东次之西再次之。如皇帝住北房(正宫)皇后和太子住东宫妃子住西宫。

    堂上座位以南向上座为尊西向(面向西)次之东向再次北向最次。室内座位以东向为尊南向为次之北向更次西向最次。如《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待。项羽、刘邦当是都是楚将各领一军互不统属项羽留刘邦饮酒则刘邦是客理当居于尊位。而项羽却自恃强大傲然上坐表现了他的骄傲与浅薄。刘邦屈居于项伯、范增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