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女娲

影子”女娲、伏牺“兄妹成婚”故事所说的“昆仑山”实际上就是指西北地区“昆仑山”余脉延伸所致的山西太行山地区。

    然而至今鲜为人知的是:太行山除了又名“太形山”、“五行山”之外古代还有过“女娲山”和“皇母山”的别名。与几千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数众多的男性“天子”相比女娲所享受的这一殊荣真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绝无仅有。

    据南宋罗泌《路史》载:“‘女娲’又曰‘皇母’。注‘太行’一日‘皇母山’亦曰‘女娲山’。”又崔伯易《感山赋序》曰:太行一名“皇母”一名“女娲”。又据《泽州府志》卷六“山川”:

    “阳城县•;莽山:县东南四十里。谓汉光武追王莽至此。俗称‘王莽山’……田氏曰:《水经注》沁水以西为王屋山则此山即王屋。崔伯易《感山赋》云:一日‘皇母’。云女娲于此炼石补天。按:今(河南)济源有‘女娲山’一日‘女山’古老言为‘皇母山’地界相接。”

    据以上记载可见:以“女娲山”命名太行山的唯一重要原因是在距今**千年的远古时期人类儿女在遭受了严重的洪水和强烈的地震灾害以后在太行山地区进行了长时间、大面积的抗灾救灾活动拯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宝贵生命。古代山西“土瘠民淳俭而好礼。不经之祀绝而弗尚”。(元朝宋翼《新修成汤东庙记》泽州府志卷45)根据古代《礼记》“法施于民则祀之能抗大甾则祀之能御大患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的礼制原则太行山地区人民不仅在当年女娲所经行和活动过的地方修建庙堂、行宫以供祭祀而且把她居住、活动过的“太形山”改易命名为“女娲山”、“皇母山”可见女娲在这里所享受的尊重之隆和规格之高。

    据《列子•;汤问》记载:“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天)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这则记载所说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情况在山西晋东南太行山地区很多地方都可以亲眼看到。不少山脉断层纹理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降低状态。这种地质结构只能是远古时期地球大6板块互相冲撞造成边缘断裂、抬升所形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渗杂、混和着中华民族祖先对远古人类灾难历史的久远记忆。

    位于壶关县、陵川县之间太行大峡谷以南的娲皇岭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女娲活动遗迹这座山岭高耸人云气势磅礴由西向东匍匐延伸长达数十公里。汽车在沿着山脊延伸的林虑公路上驰骋行驶仿佛飞驰于九霄云天心旌摇荡恍若天神。山岭中段有娲皇庙一所在原来正殿的西墙镌有石碑一块记载着这座庙宇的古老历史。遗憾的是由于曾经用石灰水粉刷过碑面导致碑文字迹漫漶未能拓制成拓片以供研究。以笔者之见这座娲皇岭和娲皇庙都是当年女娲巡行太行山时的经行之处;娲皇岭的名字与太行山别名“女娲山”、“皇母山”存在着直接关系。

    长治县北15华里上郝村北天台山也有娲皇庙一座。据说女娲曾经在这里“炼石补天”七七四十九天。在此期间她因为思念留在数百里以外中(霍)皇山下女娲治所----赵城侯村的亲生儿女曾经登上这里的山头眺望家乡所以人们把这座面积不大的小山头命名为望儿台。奇怪的是每年夏至日这一天无论是早晨、中午或傍晚人们都看不到阳光照射“天台”的阴影;一年四季在其周围也看不见它的山影。所以自古以来“天台无影”就成为著名的“长治八景”之一。这座天台山娲皇庙本来已经遭到破坏但当地民众自地化缘集资予以修复现在香火十分旺盛。

    诸如此类的娲皇庙建筑还分布于晋东南地区平顺县南耽车村、黎城县广志山、潞城县七里店、襄垣县仙堂山以及晋中地

    -->>(第5/10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