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章

    不过我没有想到想得很好的东西执行起来未必就能一帆风顺。朝野之中反对之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先反对我的人竟然是诸葛乔他问我道:先科举要人来京考试穷学生来不了怎么办?赴京赶考路途遥远肯定用路费花时间再加上道路不平如何来解决?蜀中之人要是来到长安路上翻山越岭要多少时间才行?其次有能力的人不愿来怎么办?要知道大多数高人隐士都不愿出山州郡举荐皇帝征召尚且一推再推何况是要他们来与普通士子共同参加什么考试。更不用说孔明先生这样不世出的奇才连太上皇亲自上门还要三顾呢。再次时间太紧这科举又能来多少人?人来少了取了些庸才岂不是把皇上的名声也毁了?而且原来的各大豪门可以直接推选人才如今取消了他们这个权力他们肯还是不肯?

    我对诸葛乔说:平心而论你的话极有道理。不过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必有其不成熟之处何况就算是成熟人们也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不可能第一次就做得很完美。而人们对旧的事物有具体的认知有熟练的操作程序自然不想改变懒惰是人的天性习惯会左右人的思维。此时季汉草创万象更新此时任何改变都是容易的但以今后再改变难了。而且察举之制已现弊端再不能持续下去。就眼下来说。这种改变是正常的是必须的。否则的话人们只务虚名。不求实才。把国家的理才大典变成谈玄之会把唯才是举变成唯名是举那季汉天下岂不重滔东汉复辙?如果你认为我所提地制度存在问题你可以帮助我共同来完善它。让它在现阶段做得更好但是如果因为它的不完善而否定它那就不必了。你所说的几点自然应该解决蜀中地学生可在成都举士雍凉地在长安举士。这样就免去了他们的劳顿之苦;高人不出山我们还可以用直接征召的方法但我希望科举成为正途;第一次的举士来得人可能会少一些但我们可以从严选取细心操作不会出现取庸才地现象。只要第一次办好了以后自然会越来越好。各大豪门。不说雍凉益三州现下没什么大的豪门便是当真有也别想阻止我的决心。此事哪怕花一百年的时间季汉也会把它定为国策!

    此后。这一纸诏书在丞相府、尚书台和御史台之间来回穿梭征求意见。我现科举之事在上层反对的人多在下层却是支持的人多在各州郡反对地人多至于学校和百姓则是支持的人多。这种调查结果坚定了我改察举为科举的信心。

    与之相匹配的我又下诏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各乡皆设蒙学其上设县学、州学直至太学(在季汉初期由于国力原因好多蒙学过于简陋只有一两个老师国家不起月供轮流着到学生家里吃饭的现象比比皆是)。鼓励游学鼓励私人办学。季汉以武立国方今天下未定不可弃武事。所以我在长安城外上林苑内创办了帝国第一所军校由孔明任校长张飞、马、赵云和于禁四人亲自兼任祭酒在军队中选拔良才和下层军官进行深造。而第一科所有武举可以直接入军校学习。同时我从少府拨专款在汉中为故去的先生张机设立了张长沙杏林馆专门培育医学人才。此外我在海内征集图书到京中后统一组织抄写积极研雕版印刷技术和改良推广蔡侯纸。这些事大都是我从前早就想好的此时有了条件施行起来虽有困难但一则我是新帝登极推行第一项政策自然很少人来触我这个霉头;二则一但朝堂上争议不休我便自己出钱兴办。少府地钱虽不多但节约下建造宫室的费用做这些事还是办得下来的;三则我在个别大家不认同的事情上便采取进三退二之策先把事情说到大家不同意的地步于是群臣纷纷进谏进行反对我便提出一个折中方案于是大家便觉得我让了步表示认同其实正好达到我想要地程度。不过这种方法不能多用否则不但失灵而且会影响我的个人形象。

    一朝为帝现大权在手竟是挥洒如意进退自如再无人轻易掣肘不由大是畅怀。

    三月三日长安城热闹非凡。民俗这一日为褉节百姓们都要到水边河畔去祭祀。长安城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