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八章 未雨先筹谋

杲也生出了些许的感动。

    “中堂大人何必自责过甚此次战败大人故是难辞其咎但若完全将责任推给大人却也不甚公平。而且单纯从条约的内容看这已经是我大清所能求得的最好结果了毕竟‘弱国无外交’啊!”看到须皆白的李鸿章尤自沉浸在深深的痛苦当中冯华忍不住出言安慰道。

    心中禁不住一颤李鸿章再也忍不住了满腹的苦涩与心酸终于一下子爆了出来:“国人都说《马关条约》丧权辱国可是形势不如人我大清还能奢求有怎样的和谈结果?就算是目前的这些条款也是鸿章再三力争才争取下来的。我大清面对的乃是数千年未有的变局与强敌只有忍辱负重保持一个稳定的展环境慢慢积蓄力量才可将此危局应对过去。可现在绝大多数国人却根本不明此理非要拼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拿台湾来说《马关条约》已经正式签订可唐景崧不但未尊旨内渡撤兵反而横生枝节成立什么‘台湾民主国’并天真的以为可以通过列强的干涉来挽回台湾的割让。却殊不知各国向例不干预外事此想法无异于与虎谋皮除了给洋人多一些寻衅的借口再也没有丝毫的用处。”由于心情过于激动李鸿章说话的声音明显比平常高了许多。

    应该说与同时代的很多人相比李鸿章对中外形势的观察与认识还是很敏锐的而他提出来的“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方针设想也相当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当时清王朝由于长时间闭关锁国以及内忧外患不断国家的整体实力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在这种形势下不自量力地与敌人硬碰硬是殊为不智的这也是为什么李鸿章一生都奉行妥协投降外交政策的主要缘由。不过虽然他的见识要远远高于当时的绝大多数人但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却让他不可能对西方列强对外扩张侵略的本质有清楚的认识也不会想到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抵御外侵。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以及在台湾问题上的观点冯华非常清楚。他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未雨绸缪去影响和改变李鸿章的一些想法为不久后就要施行的“渡海援台作战计划”扫清一些障碍和阻力。

    并没有直接对李鸿章说出自己的看法冯华饶了一个圈子委婉地说道:“中堂大人见识高深‘台湾民主国’想通过租借台湾矿山、土地等权利换取列强对台湾的保护想法确实天真了些。先不说列强会不会为了这些利益与日本人撕破脸就算是成功了也是驱狼引虎、后患无穷。不过,冯华觉得如果他们的反抗能给倭贼增添一些麻烦,也应该没什么坏处。”

    冯华对自己的理解让李鸿章一直郁闷的心情好了许多情绪也逐渐稳定了下来。摇摇头他有些不屑地说道:“冯将军不是鸿章看不起他们就凭唐景崧和他手下的那帮人又能给日本人增添多少麻烦?老夫所属的淮军虽然不肖在日清战争中屡战屡败让天下人耻笑不已可是怎么也要比唐景崧匆匆招募的那些未经训练和阵战的广勇、台勇强吧?就算是已经入台的增援部队中还有许多战力较强装备也较佳的淮、湘、楚等军可是他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一旦开战就会因指挥权问题生矛盾。另外别看‘台湾民主国’成立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其实内部早就开始了钩心斗角。刘永福本来是很能打仗的可是却因为唐景崧的猜忌被排挤到台南去了;另一个抗法名将林朝栋也因为与提督张兆连不和被唐景崧调往了台中。试想在如此情况下面对着日军海6两方面的进攻他们又能坚持得了多长时间?如果我所料不差最多一、两个月台北就会失陷而失去了台北在工业与经济上的支持台中、台南的陷落也只是早晚的事。”

    李鸿章的这番分析让冯华感到十分惊讶他本来因为淮军和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的一败涂地不大瞧得起李鸿章的军事指挥才能可是未成想李鸿章对目前台湾局势的把握竟然如此清晰准确。冯华知道李鸿章说的一点儿也没有错单凭那些人还真的给小鬼子增添不了多少麻烦。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