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十六章:天竺之殇(二)

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财务英国顺利的把印度变成了其金融霸权和商业霸权的支点。利用印度与英国之间的贸易额逆差而与世界其他各国则为顺差大英帝国借此保持与他国的收支平衡。如果没有印度对大英帝国收支平衡的巨大贡献英国就不可能“利用海外投资的受益进一步对外投资”不可能“把从投资受益中获取的流动资本返回到国际货币体系”。而且印度货币储备“提供了大量可供调配的资金英国的货币权威可以利用它来补充自己的储备保持伦敦作用国际货币体系中心的地位”。

    如果说近代的日本将崛起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希望寄托在控制中国之上的话那么英国人则将它的大国之梦赋予在印度的身上。正如曾一度担任印度总督的寇松勋爵所言:“只要我们仍然统治着印度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一旦丢掉了印度我们的地位将一落千丈只能降格为一个三流国家。”而更多的英国人在19世纪和2o世纪上半叶并没有意识到印度对整个大英帝国的真正意思他们只知道享受着从印度次大6源源不断送来的粮食和红茶同时形象地将印度誉为“大英帝国王冠上最珍贵的宝石”。

    “往往只有失去之后才会懂得珍惜。”这句至理名言不仅适用于普通人的生活乃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同样颇有意义。虽然英国人有句名言:“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但是如果可以用牺牲一个文化巨匠来交换这样一个完美的殖民地的话那或许英国的大多数政治家会毫无犹豫的抛弃莎士比亚。当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之后古老的大英帝国依旧骄傲的站立在胜利者的位置上但是伤痕累累的大不列颠虽然取得了荣誉但是却失掉了一个帝国。在短短2o年里拥有5o多个殖民地国家的“日不落帝国”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个岛屿而已。

    在失去的诸多殖民地的过程之中英国沿袭了实用主义的传统以其特有的冷静与务实态度将其沉重的包袱一个个地卸落以期与相对衰落的国力和不断下降的国威相适应。英国人争先恐后地从各殖民地撤退甚至“有时欧洲国家比殖民地的民族主义领袖更急于尽早给予殖民地独立”。但是在印度独立的过程中英国社会之中仍却有相当数量的老人始终对放弃这一大英帝国苦心经营了近2个世纪的殖民地抱憾不已。不过比起那些只会在照片和回忆录中空感慨的英国贵族来汉密尔顿公爵和绝对效忠于英国皇室的“嘉德骑士团”则是毫无疑问的行动派虽然从他们制定这个名为“重返次大6”的计划开始到最终变成现实足足用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

    在19世纪英国人之所以可以征服远比自己庞大的印度其根本原因并非是因为坚船利炮的不可战胜或是廉价的商品可以摧毁任何的万里长城。而是因为印度当时正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之下--18世纪中期后的印度虽然莫卧尔皇朝的统治依然存在但实际其统治地域不出德里周围整个印度已分裂得十分细碎大大小小的独立半独立王公有5oo多个。较大的国家就有孟加拉奥德马拉特联盟迈索尔海德拉巴旁遮普等等。

    但即便如此与要征服的对象相比印度东印度公司的力量仍不足以应付。作为征服者它要面对的是一个大的国家和远比他强大的军事实力何况它的对手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如果要一对一的硬拼东印度公司取胜的机会是很小的。但英国的决策者们对这点认识很清楚。于是公司针对印度实际采取了多种手段并举的侵略方式。他们插手一王公内争收买帮培植代理人以便在动军事进攻时里应外合。利用王公间的矛盾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特别是阻止他们联合抗英。最后再采取直接兼并和建立附属国体系并举的办法选择几个地区性的大国进行军事征服以杀一儆百。

    正因为如此在征服了印度之后英国将其统治下分成两部份:一部份由英国直接统治叫“英属印度”而另一部分则是众多的附属国叫“土邦

    -->>(第5/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