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十八章:百密一疏

队列之中。

    “那是什么?”但就在高斌埋头攀登的时候一个并不起眼的黑色物体突然出现在了他们队列右侧另一座冰山的山腰之处。这个黑色的物体虽然在高斌的眼中仅有数厘米高但是作为一名老兵高斌却可以从自己与他之间的距离上推算出它的实际大小那应该是一个5o米以上的巨大圆柱体。满腹怀疑的高斌好奇的站住了脚步。“走吧!那个东西与我们无关。”班长李国瑞是全班中兵龄最长的老兵在班中有“人瑞”之称。从他的眼神之中高斌显然感觉到他对眼前这个突然出现的物体并不陌生。

    “班长!那东西你见过……。”不等高斌将自己的问题问完一声巨大的轰鸣便从响彻了整个雪域宛如刺耳的雷鸣。一阵巨大的震颤感顿时令冰川之上的这些守卫者警觉的卧倒在地。“没错不过那是在5年之前了。在它出现之后的3个月里我们班便和不明身份的入侵者生了27次交火。说来惭愧它究竟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但是我推测那是一门炮一门巨大的火炮。”匍匐在寒冷的冰川之山班长李国瑞喃喃自语般的向自己身边的高斌讲述着自己和这个神秘物体之间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李国瑞班长的推测并没有错。这个黑色的圆柱体的确是一门炮一门远过声名赫赫的“巴黎大炮”的巨炮不过它的作用并不是将弹丸射向远方的敌营而是将炮弹打向大气层之外的太空它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先锋”。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刚刚经历过残酷二战的欧洲迅被核对峙的冷战气氛笼罩了起来;而在美、苏两大阵营之外逐渐富强起来的中国也早成为了两大级大国虎视眈眈的对象了。数年血腥的抗美援朝战争清楚的将以美国为的西方阵营界定为敌人的角色而随着不断进展的中苏争论中国与传统的社会主义阵营又面临着彻底决裂的局面。最终中苏联盟不仅完全呈现破裂的状态中苏两国的千里边境线上更是百万大军云集。

    虽然由强大苏联红军的机械化集团军所组成的坦克洪流只要几个小时便可以从外蒙古取道张家口进逼北京。但是在这条看似一马平川之上的最短路线苏联军队却要面对世界上最外强悍的防线--中国6军的血肉长城。在所有苏联军队的可能进攻路线上中**队都在层层设防。最终只能令莫斯科考虑不采用常规进攻而改用的核突袭的战术来打破可能的僵局。而从蒙古射的中程弹道导弹从射到命中中国境内的战略目标整个时间甚至不到十分钟。

    为了防御这种随时可能爆的灾难1964年中国国防科委召开了弹道导弹防御科学讨论会。明确了反导的三个可能途径并就此做了初步分工:国防部五院负责导弹反导弹炮兵科学研究院负责炮反导弹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负责激光反导弹。

    这三种模式之中“炮反导弹”(就是级大炮反导弹的略称)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创。

    用火炮来拦截弹道导弹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想法早在导弹出现之初。盟军便试图使用高射炮来拦截来袭纳粹德国射v-2型导弹。而在拦截巡航导弹的过程密集高的炮火已是大型水面舰艇和地面战略目标的重要拦截手段。但是对于达到数倍音的垂直攻击弹道导弹来说炮火显然是难以达到目标。而究竟该怎么用级大炮来反导弹也曾成了摆在中国国防科研者面前实实在在的技术难题。来袭核弹头度太快高度又太高这就决定了大炮射出的拦截弹头其飞行度必须足够的快而射高也必须足够的高。

    经过了使用85毫米口径滑膛炮上“炮射次口径拦截弹”的方案、“火箭加力弹”、“固体冲压加力弹”等一系列试验之后中国最终研制成了可以射18公斤重的弹头初达到了16oo米/秒射高达到了74公里的14o毫米口径的滑膛炮。中国的级大炮梦想逐渐清晰起来。这个系列名为“先锋”号的级大炮。其长长的身管下是三个很有特色的支架----如此巨炮身管

    -->>(第12/1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