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十八章:百密一疏

的实际重量必然非常惊人;为了防止身管下垂德国克虏伯往往是在牵拉上做文章而中国人则使用了技术上似乎更容易实现的支撑方式。对于一门级大炮来说底盘固定、相对较低的初、支撑式身管从战术上说并不能说是非常理想的;不过考虑到“先锋”只用于要地防空敌方弹头必然是从天而降这个方案确实也有其合理之处。

    但就在“先锋”系列火炮的展初现端倪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弯路却阻碍了中国国防科研者的道路:炮弹弹丸一离开炮膛就再没人能干涉它的行踪了。因此对于需要不断修正截击弹道的级大炮而言配备无控火箭弹是极不合适的。而如果在炮弹上安装导引系统整个炮弹也就变成了导弹----虽然还是炮射的。如此一来大规模齐射的撒网式拦截变成了小规模的精确打击其效果当然要好的多。

    从炮射火箭弹改为炮射导弹。

    而又要求炮射导弹既有炮弹的高度又有导弹的高精度无论高低拦截都能使用。这样的设想固然很好但是在当时的科研条件下“先锋”系列火炮却不得不面临两个无法逾越的难题--炮射导弹的尺寸和过载。特别是过载的问题因为按级大炮的参数计算大概要承受5ooo到1oooo个g而在一切几乎成为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时经过不懈努力和从1ooo到5ooo个g的炮射试验中国科研人员竟最终得出结论:一些部件经过加固后可以耐受3ooo到5ooo个g的高过载--而加固的办法说穿了并不神秘就是用本身绝缘的石蜡或者环氧树脂灌封。

    但是尽管“先锋”系列的级大炮的种种试验工作在十年文革那样艰苦的环境之下仍在坚持的进行着甚至一些成果直接应用到了中国空间飞行器再入开伞回收技术换而言之“神洲”系列载人航天飞行器的成功其中也有“先锋”系列级大炮工程的功劳。但是在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之中这些“先锋”系列的级大炮不得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暂停了研制。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保卫着共和国的天空。此刻当印度射的携带有核弹头的中程导弹试图展开攻击时这些几乎已经被人们遗忘的巨炮又一次出了咆哮。

    第五十八章:百密一疏(五)

    随着火药的问世并用于军事领域之后火炮便成为冷兵器时代演进至热兵器时代中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人类工具之一。从早期射实心球弹的滑膛前装炮开始螺旋线膛、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这些新技术的伴随着人类将剧烈的爆炸物抛掷到远方同类头顶的愿望而不断展。随着身管和口径不断的膨胀最终人类终于在2o世纪创造出了空前绝后的怪物--巨型火炮。

    谈起2o世纪的巨型火炮在人们的记忆中曾留下过无数宏伟的身影但无论是在一战伊始之初便轻松摧毁比利时门户--列日要塞的“巨炮之母”--假“大炮之王”阿尔夫莱德.克虏伯妻子之名的“大贝莎”还是以史无前例的射程震撼塞纳河的“巴黎大炮”甚至是纳粹德国无坚不摧的重炮--“多拉”他们的体积和射程最终都不得不在加拿大籍天才科学家杰拉德.布尔博士疯狂的作品前面显得黯然失色。

    虽然有着各种千奇百怪的外型但是人类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巨型火炮无非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拥有大口径可以射大威力的弹头粉碎那些最坚固的堡垒;而另一种则具有远射程用于打击那些理论根本不可能够到的战略目标。可以说第一种巨型火炮不过是短兵相接中可有可无的重锤毕竟再坚固的堡垒也存在从内部攻破的可能。而随着人类战争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敌境进行纵深打击的目标显得更为迫切。最终2o世纪4o年代初德国列库林公司的工程师昆达根据战争的需要提出了多节远程大炮计划。

    这是一种炮身长达15o米口径为15o毫米的巨大管道在使用时需要将多节炮身组装在一起顺着山坡

    -->>(第13/1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