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六卷 风雨年月 第三十三章节 浴血湘北(八)

    第6战区部队在宜昌的四外攻击,其重点是在东山寺一线,但未能最后突破,但第32军、第2军、第75军第13师却在10月10日上午攻占宜昌郊区多处据点,并从东面突入宜昌城,与日军展开巷战。不过由于日军以飞机20架向中**队猛烈轰炸,并施放毒气。各部队伤亡很大,乃撤至城外。

    午后,第6战区长官司令部下令调整部署,准备再攻。军事委员会鉴于日军返转部队已接近宜昌,为避免陷于被动,遂电令第六战区停止攻击,将部队有计划撤至城外,控制要点,进行休整。这样中**队开始撤离战场,第6战区反攻宜昌的作战至此结束。

    而此时,日军冈村宁次中将指挥的华北方面军为策应第11军的长沙作战,也于10月2日以第35师团自新乡以南发起进攻,强渡黄河之后,于10月4日却轻易击退第1战区第3集团军部队,占领中原重镇郑州。

    长沙作战结束后,军委会于10月16日至21日,在南岳召开军事会议,进行作战总结,军委会认为由于兵力部署和战场准备不相配合,未能适时集中主力于决战场发挥统合战力,尤其是将主力-第4军、第37军、第10军、第74军先后投入正面,逐次参加战斗,这种添油战术最为不利。

    虽然此战对日军来说,是“在激烈动荡的国际局势中受到极严格制约的条件下作战的”其参谋本部要求尽早结束作战,以便准备对南方用兵,因而第11军攻占长沙仅两天便迅速返转,退回原防。重庆军政当局曾借此宣扬日军是被中**队击溃、中国取得了第二次长沙大捷,从政治角度看,军政当的宣传可以理解的,毕竟中国需要以此鼓舞士气、民心,维护国际形象,但军事角度上,谁也不能否则长沙作战是失败的。

    军事委员会有计划地组织.第3战区、第5战区、第6战区、第9战区之间的战略协同和战役协同,特别是指示第6战区发起对宜昌的反攻作战,都属正确的决策,反映出在战争指导上的积极意图。尤其是对宜昌的反攻,无论在规模和斗志上都超出日军的预料。但中国方面在这次会战中的失利和失误则是更多的。

    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在会战总结报告中都承认,对敌情判断不当,友军彼此不信任,致乏协力,部队运动迟缓,师以下军官战术修养不够,指挥能力薄弱,部队纪律太坏,执行命令不彻底,训练不足,仍有呆守阵地的习惯,不知控制预备队。

    部署指挥不当而陷于被动,更是大问题所在。

    虽然军事委员会、第9战区都曾.明白指出日军第11军处于第3战区、第5战区、第6战区、第9战区的战略包围中,是有利态势。但第9战区的战役指导方针和实际部署却使得自己从而一次又一次陷于被动。虽然战前,第9战区的作战指导方针中提到在汨水以南捞刀河两岸地区对日军实施反击并歼灭之。但却是只是建立在日军在突过新墙河、汨水后必受到很大杀伤和消耗,战力大减的基础上,这种情况下或许选定在汨水以南与其决战是有利的。而且这只从决战的地域上考虑,根本是一厢情愿。

    实际上可以看得出,这次长沙会战中日军的兵力.相当集中,且在强渡新墙河、汨水时并未受到重大损失,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突击力。第9战区的设想与战役的实际发展不符,又没有应付意外情况的预案,故而只会陷于被动。

    而从从兵力部署和使用来看,第9战区并没有将主.力控制于外侧机动位置,无论在新墙河南岸还是在汨水南岸,守备部队都处于日军主力的进攻正面,侧面力量极弱,不可能对日军翼侧构成威胁;而在日军突破汨水后,第9战区仍按原计划将增援的第26军、第10军、第74军一字摆在日军进攻的正面,企图阻止日军并和日军决战,而且这些兵力的投入是逐次投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