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六百一十一章至第六百二十章



    要说这位王守仁的智商真不是白给的他这么瞎糊弄三年竟然还是中了榜而且据他父亲调查原先他的卷子本来被评为第一名可是有人走了后门(招生黑幕)一下把他挤到了二甲。

    不过这也无所谓了王守仁总算是当了官没给他老爹丢脸可惜他没有混上翰林直接被分配去了工部(建设部)而根据工作日志记载王守仁不算是个积极的官员他从来都不提什么合理化建议也不当岗位能手却认识了李梦阳整天一起研究文学问题。

    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但在光鲜的外表下王守仁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613]

    他的痛苦来源于他的追求因为他逐渐感到朱圣人所说的那些对他似乎并不起作用他今天“格”一物明天又“格”一物“格”得自己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

    而一个偶然的事件让他现在朱圣人的理论中存在着某些重大的问题。

    这里先提一下朱圣人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观点说起来真可谓是家喻户晓鼎鼎大名----“存天理去人欲”这句话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则更为著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句话曾经被无数人无数次批倒批臭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但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因为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也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原理。

    大家要知道朱圣人的世界和我们的是不同的这位哲学家的世界是分裂成两块的一块叫做“理”另一块叫做“欲”。

    朱圣人认为“理”是存在于万物中的但却有着一个大敌那就是“欲”所谓“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只要人人都遵循了“理”幸福的生活就来了那好处多了去了天下安定了世界和平了宇宙也协调了。换在今天这玩意儿还能降低犯罪率稳定社会那些翻墙入室的飞车抢包的调戏妇女的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会统统地消失。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可是“欲”出来捣乱了人心不古啊人类偏偏就是有那么多的**吃饱了不好好待着就开始思考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搞得社会不得安宁。

    所以朱圣人的结论是要用客观世界的“理”去对抗主观人心的“欲”而这才是世界的本原。

    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

    这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极大(或者说极坏)影响的理论到了明代这套理论已经成为了各级教育机构的通用教材也是大明王朝各级官僚们的行为法则和指导思想在那个时候朱圣人的话就是真理没有多少人敢于质疑这套理论。

    可是王守仁开始怀疑了因为一件事情的生。

    [614]

    弘治十四年(15o1)王守仁调到了刑部(司法部)当时全国治安不好犯罪率很高大案要案频他便从此远离了办公室的坐班生活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

    但是审案之余王大人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因为他“格”来“格”去总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读佛经道书想找点灵感。

    不久之后他到了杭州在这里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禅师。

    据庙中的人介绍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教的对象。

    王守仁即刻拜见了禅师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启示。

    可是他失望了这位禅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他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而禅师也渐渐无言双方陷入了沉默。

    在这漫长的沉默之中王守仁突然有了一个念头。

    他开口问打破了沉寂。

    “有家吗?”

    禅师睁开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第2/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