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一章 火爆留学生
蔡廷罕此时正走向自己的画作,它们是他首先要打包的。他站在那儿,注视着眼前宽幅的图画,拿起其中的一幅,又拿起另一幅,然后放下,接着拿起另一幅。
这些图画是他作为自费生留学美国的珍贵记忆,它们只属于蔡廷罕本人。
在大乾朝廷下定决心“明定国是”向西方学习,要求各地大办洋务,培养洋务人才后,作为“得风气之先”的广东省派出的第一批自费(自备资斧出洋学习,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归国后以所学专业经过考核,授予官职)留学生,蔡廷罕和许多的孩子们飘洋过海,来到美国,学习机械、采矿、测量、建筑等学科,“求西洋擅长之技,为中土自强之图。”
他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来到异乡他国,但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几年,他们却成了母国的弃儿。
广东省秉承朝廷意旨,原本希望通过鼓励民间派遣留学生,学到西方国家第一手的强国技术,借此复兴大乾帝国和儒家道统的辉煌,但不久朝廷便颁布上谕,言及对留美学生的不满,称:“有人奏,……出洋学生近来多入耶稣教,帮办翻译等人暗诱学生进教,总办帮办等人十数日不到局,学生等毫无管束,抛荒本业等语。朝廷不惜重帑,开办洋务,鼓励民间留学生出洋,原期学得洋人长技,成就人材,以裨实用。若如所奏种种弊端,尚复成何事体!”
很快,又有人上奏朝廷留洋学生的“现状”,并建议撤回留美留学生:“……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其裁撤,惟裁撤人多,又虑有不愿回国者,中途脱逃,别生枝节等语……既有此议,诚恐将来利少弊多。”
朝廷对他们的态度渐渐的转变了。
由于“学徒抛荒中学”严重。朝廷专门下达谕旨,要总理衙门致信各国公使,要求洋员专管洋学,不要掺和留学生中学方面的教育。乾廷希望留学生们既能够学到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满足洋务之用,同时又不荒废传统的儒学教育;朝廷的意思,留学生们必须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可偏废”,否则,即使洋学修得再好,于国家也没有益处。
关于这一点,量身定制的《留学生出洋肄业事宜折》中有明确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这样做的目的,总理衙门曾说得相当明白:“中土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经国之略,有全体,有偏端,有本有末,”西学乃是“偏端”,中学乃是“全体”。向西学学习的宗旨是:“以中土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换言之,是:“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礼之道。”
这不是一两个人的看法,而是这个时代绝大部分士大夫们的看法----即便是很早就开始呼吁在中土实施议会政治的郑观应,在言及向西方学习时,也不得不如此描述:“古人名物象数之学,流徙而入于泰西,其工艺之精,遂远非中土所及”,这和保守士大夫宣扬的所谓西方强盛是因为向中土学习的论调,可谓异曲同工----尽管保守派一心拥抱儒家道统,而郑观应醉心于议会政治。无法放弃帝国的“文化中心观”,是那个时代,所有知识分子(无论保守还是激进)的共同特征。
留学生们中文方面的学习并无问题,因为创始者希望他们日后回国缔造一个少年新国家,学好中文是必须的。但朝廷所不满的,是留学生们改穿西服、剪除长发,乃至加入基督教。但更多的不满其实源自细节:9079年,一位留学监督招留学生们到华盛顿使署中教训,各生谒见时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