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善后风波

市中到处游荡,并聚集在广场的干人街一带……(下午6时)坂本半四郎巡警在巡逻中,一名迎面而来的水兵打掉了他的帽子,那名水兵还用西洋小刀对着他比划。这些水兵浑身酒气,举止异常;在此地居住的干国人,对警察也是百般嘲弄和侮辱。……(下午8时左右)3名干国人(不是水兵)堵在(3名日本巡警)前面,三番五次,反复纠缠,要么伸手触摸警察的面部,要么拿小刀对着警察比划。有些干国人再次出来,企图夺取福本巡警的警棍。福本巡警正要采取防范措施,后边又来了一个人,双方扭打在一起。这时,忽然有人大喊一声,20名水兵一下子从餐馆里冲了出来,向福本巡警扑去。福本巡警头部遭到一顿毒打,倒在地上,当场死亡。喜多村巡警也被打倒在地,但被一家干国人拉进屋子里,幸免于难……”

    干国方面则认为:“若以过错的轻重而论,日本应负更多的责任,则是没有问题的。因就当时的情形来说,如云干兵报复,向警察寻衅,完全不合情理。”干方的理由大致如下:一、13日的冲突导致日警重伤,干国水兵乃是轻伤,并无报复的必要;二、水兵上岸已严禁携带任何兵器,且提督丁禹廷又命亲信武官携带令箭随行弹压,有组织的复仇活动不可能出现;三、水兵登岸200余人,凶刀则仅有4把,且水兵受伤皆在背部,显系遭遇突袭逃命之际所负。相反,干方认为日警设计的嫌疑比较重:一、13日事件发生之后,警方即派有渔船在干**舰附近监视干国水兵活动;二、13日事发之后,东京警方大规模调集人手;三、东京日本市民亦被动员参与对干国水兵的攻击,而且一向闭市甚晚的东京,15日晚各商家竟然纷纷提前打烊。

    诸多细节已难以考据,真相自然也无法具体化。但大背景仍然是清晰的,在这一年,干日两国的民众感情显然极不和谐日本自维新之后,一意谋求扩张。先是欲图吞并干国藩属琉球,本已激发了干国民众的愤慨;随后尝试侵略苔湾,又引发了干国东征日本的舆论;中法因越南交涉期间日本故技重施,又欲将势力扩展到干国传统藩属朝鲜,再度撩拨干国民众情绪……而按照当时日本民众的逻辑,干国先是阻止其对琉球的占有,又阻碍其势力东扩苔湾朝鲜,则实为日本自强之路上的绊脚石。

    这种不和谐是有据可查的。明治十一年(西协9078年),干国驻长崎首任领事到任,日方报媒便绘声绘色的描述:“当地干国人不断向其诉苦告状。日本警察在盘查登记证(牌)时,态度恶劣,干国人对此非常反感。据说领事到任不久,就在路上受到了警察的侮辱性对待,他立即提出了抗议。”当时干**舰进入长崎港维护,但在日本民众眼里:“干**舰开进长崎港,名义上是为了对军舰进行维修护理,以便继续开往仁川;但实际上,这还是一次示威活动,借此机会炫耀优势的海军力量。对于干国舰队来长崎,日本国民就是这么看的。”因为有了这样的先入为主,所以,东京市民对上岸的干国水兵有如此印象也不足为奇:“干国人在举止上也是旁若无人,特别是上岸水兵之类的人,依仗本国的海军优势,简直是横着身子走路,遇到日本警察也决不让路,结果警察只好给他们让路。”

    尽管日本民间怨气甚大,并在双方谈判期间举行了示威游行,向干国抗议,但最终日本政府还是慑服于强大的干国海军舰队,积极的表示愿意“以维护两国和平友好为主旨”,“妥善解决此事”,随后德国公使何理本提议,以“伤多恤重”的原则,双方互相进行赔偿,而追责凶手一事,则因“现场混乱,证据缺失,难以详查”,听凭双方自便。

    虽然对德国公使的提议不是很满意,但干国方面也表示,“为两国交好之故”,同意互赔,追责双方自便,但提出了附加的条件,即“浪人为非法武装之日民,故意寻衅,以刀棍参与斗殴”,故在互相赔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