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百五十二章惊涛骇浪(二)

    夜渐渐地深了,沙漠中难得一见的大雾慢慢地在交河城下涌动了起来,愈升愈高,很快便形成白茫茫的一片雾海,将天上原本尚算皎洁的月色遮挡得朦朦胧胧地,空气中的湿度大得能凝出水来,原就算不得明亮的油灯在大雾的侵袭下更是显得昏暗无比,饶是李贞目力再好,此刻也不得不暂时停止了批阅文件的工作,恶狠狠地伸了个懒腰,起了身,踱出了城门楼,默默地立于城碟处,看着城下那片瞧不到尽头的雾海,脸上掠过一丝倦意。

    累,李贞真的很有些子累了,这等累不单是生理上的累,更是心理上的倦怠----战后的安西本就诸事缠杂,琐事极多,尽管李贞已经是放手让下属们去忙乎了,可许多拍板决策的事情还是得李贞亲自来掌总,无论是军队的重新整编、相关训练的计划安排,还是州县设置,乃至财政来源的考虑,以及整个安西的可持续展问题全都得李贞去统筹安排,这不是信不过手下那帮子干才的能力问题,而是李贞很清楚后世新疆的一些老大难问题的根源因何而起,知道那些诸如民族问题、经济模式等等若是不能在草创之处就加以解决的话,一旦迁延时日,便会成遗祸千古的老大难问题,这一切都是李贞不得不慎重行事的理由之所在。

    据李贞所知的历史,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个混乱之地,除了大唐时曾短暂地统一了整个西域之外,西域始终处于战乱与动荡之中,后世的历朝历代中西域始终不曾真正地平静过,哪怕在封建体系最完备的清朝也是如此,究其根源其实就出在大唐统一西域之时未能将各种潜在的矛盾扼杀在摇篮之中----西域是个多民族、多文化体系之地,各民族之间矛盾重重,光是靠武力来征服,只能是取得暂时的和平,一旦征服者的武力稍有减退,大乱就将即刻登场,是故,李贞不打算走大唐原本那种重武力而轻视政务的道路,打算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文化统合,具体的来说就是用汉文化来整合西域各民族,州县规划是表,汉文化推广是里,以手中握有的印刷技术来大规模宣扬汉文化,设立州学、县学,再以强大的武力来保证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从而力争将西域各民族全都融合到汉文化中去。

    毫无疑问,这等民族融合乃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所需要的时间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二、三十年,乃至百年,若是能成功,则将来的大唐中央政权将可免于边患之困挠,纵然小有骚乱,也绝不会出现后世那等边塞烽火不断之景象,当然,愿景是美好的,可现实却是残酷的,摆在李贞面前的难题堆积如山,最要命的问题归根结底就一个字----钱!

    没错,李贞是有钱,身为大唐富,李贞本人并不缺钱,可问题是光靠李贞个人的财力要想实现民族融合这等大工程却也是力有未逮,更何况李贞也不可能将自己所有的钱财都投入这个无底洞中去,就算李贞愿意也不成,无他,御史笔头如刀,一个刁买民心的大帽子就够李贞去忙乎的了,更何况李贞此时还面临着吴、魏双王的重重压力,光是维持“旭日”那么个吞金大户便得耗费李贞近半的岁入,哪还有足够的实力去支撑整个民族融合的大工程,最多只能是提供一些启动资金乃至不时地救济一二罢了,再多就出李贞的承受能力了。

    要想使整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走上正轨,唯有从内部着手去建立造血机制,这一条李贞心中有数,先前李贞从内地带来了大批的工匠和技术人员,就是为了筹建各种工坊所用,但那仅仅只是杯水车薪,只能算是为整个计划提供一些启动的资本罢了,所入远不足以支撑整个战略规划的运营----西域之地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要地,关税收入确实是很可观,但扣除了各种政务、军务之用后,所剩其实已是无几,更何况李贞清楚地知道,海上丝绸之路很快就将兴起,到了那时,陆上丝绸之路必将陷入急剧的衰退之中,真要是完全靠关税来办事,那只能是埋下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