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十六章 两百年前的大唐遗民(上)

,没造成多大死伤。)

    大明无徭役,所以不管是修运河也好,哪怕就是再修一座长城也不会造成大明百姓的死伤,最多就是多死一些奴隶而已,这无关紧要,大明百姓对此毫不在意。

    所以大明官府对兴修公共设施也十分卖力。城墙?修高点修厚点;道路?延长,再修平整些,争取每个县城都通上青石路;医馆学堂?这个多多益善,最好每一里(古代行政编制,相当于乡)都修上一两所;河道年年疏通,挖深加宽,堤坝加高加厚;驰道四通八达,现在更是在修建大运河……若征召民役,这么多的公共设施绝对会让百姓怨声载道,估计大明早就反声遍地了,而且财政也无法负担。而用奴隶地话,这些问题都不存在。

    古代各朝,包括强汉盛唐在内,都不敢过多地修建公共设施,那些公共设施修好了百姓还不知道会获利多少,官府也不是不想为百姓谋利,可官府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啊!修公共设施要人力吧,这得征召民役,总得要钱粮吧,那就要加赋税,这加起来就是劳民伤财,本来修建公共设施是好事,但劳民伤财之下就变成了坏事。于是,各朝各代都不敢这么做,大家都知道这样做有好处,大把地好处,但就是不敢去做。

    后世外国人老说中国基础设施是如何如何落后,就好像古代中国那两千年都白过了一样,什么事都没干,可实际上呢?欧洲人用将近一亿黑人的尸骨铺就了欧洲完善地基础设施,但古代中国可是没有大规模捕掠过奴隶。而欧洲人在中世纪以前还不是基础设施落后得要命,那时候的欧洲还不如中国那时候欧洲缺少公共澡堂,欧洲人一般都是半个多月甚至一个月才洗一次澡,欧洲人在中世纪走的道路还是几百上千年前的查理曼和古罗马人修建地。这些可是有史可查的,可见大肆捕奴之前欧洲也没好到哪里去。

    但林靖文到了这个时代就不一样了,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这不算什么,而给后人留下一套完善的基础设施才是千秋万代都受益的事,为此,他不惜向欧洲人学习了一下:四处捕奴,用扶桑人、越南人和南洋土著的尸骨为汉人谋取千年实惠。

    有的时候,林靖文不禁异想天开,若是他能在有生之年重回后世。当21世纪的人们指着某条道路、某条运河、某座大图书馆或者是大天文台谈论,人们纷纷说这是古代大明朝的圣祖皇帝修建地,而一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使用它,而林靖文就站在旁边听着人们这样说……若是真的有这么一天。那林靖文真是死也瞑目了,恩泽后世。德惠千年啊!

    为此林靖文不知道承担了多大的恶名。“天子残暴,不以扶桑、契丹之民为人,令为奴隶,令其死伤枕籍,大运河之畔白骨累累。死伤之重尚不及掩埋,皆暴于荒野……奴隶披枷戴锁。军士以皮鞭和弯刀驱之,令其劳作,若有病患则弃于荒野,任由虎狼生食,其哀号之声响彻四野,天地皆为震惧。”史官都是这么写地。

    不过修成运河的好处显而易见。

    以前辽东是没什么道路,后来林靖文入主辽东。下令修建了四通八达地青石大道不说。还修建了几条驰道(相当于高公路),这还不够。他还下令东部连辽河、梁水(东梁河)、南部连鸭渌江(鸭绿江)、北部连混同江(鸭子河,在古代是大河,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都相连,末端在俄罗斯远东的庙街,也就是奴儿干,注入大海,混同江河系是一个大河系,流域之广包括了吉林、黑龙江和远东大部分地区)、往西与大小灵河(凌河)相连开凿辽东大运河,因为现有的河流众多,因此大运河实际上需要开凿修建的并没有多长,加起来也就一千多里,极大部分运河可以利用天然河段,这实际上比修建京杭大运河容易多了,以后维护起来也没京杭大运河那么麻烦。

    这个运河一修好的话,若是北部再连上海勒水(海拉尔河)和胪朐河(克鲁伦河)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